關鍵時刻的開會

關鍵時刻的開會

主講人 / 作者: 
莊恩中牧師
佈道日期: 
2012-07-01

關鍵時刻的開會

使徒行傳十五:12~13

我想講這樣的主題,緣起於10年前,參加某教派靈恩禱告會,其中有一位姐妹似乎是說:『開會不是事奉上帝』。在我心中留下極大的印象。我心中在想,生活中到處都是開會,怎說開會不是事奉上帝?我也在聖經中尋找有關開會的記載。發現開會商議事情是教會讓上帝旨意彰顯的一個重要的時刻。聖經中重大事件都是經過開會討論,並作出結論,上帝百姓的生命方向就按此結論去行。例如民數記13-14章記載,在加低斯巴尼亞,以色列人第一次派12名探子去偵察那塊流奶與蜜之地。他們帶回那地的土產,並且據實以報。有2位探子(迦勒、約書亞)認為可以上去攻打那地,因為上帝已經把那地交給以色列人。可是有10位探子認為那地的百姓高大可怕,怎可能去攻打那地。上帝的話雖然也呈現在那會議中,但結論是與上帝的心意悖離。

而歷代志下 20:20-23也記載約沙法王如何與百姓 「商議」 ,他們讓上帝的話和信心進入會議中。結論是派聖歌隊穿詩袍站在最前線頌讚:「耶和華本為善,他的慈愛存到永遠」,以此來面對敵人尖銳的長矛和刀劍。這些詩班班員哪來的勇氣不畏尖刀利刃?後來上帝使敵人自相攻擊,猶大百姓只要去拾取掠物。

最近在台灣社會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美牛案在立法院延宕,無法形成共識的主題。教會、家庭、公司也常常需要開會。正式和非正式的會議充滿在我們生活當中。其實開會討論當中正是基督徒的光和鹽顯出來的時後。因為我們來自聖經的價值觀會流露出來,讓人聽見和看見。

但我也常想,教會的開會和一般的開會有何不同?

一般來說,我們在教會開會比較傾向以「共識決」來成為開會的過程。較少動用「多數決」來決定事情。多數決越多,大家就越傾向形成小團體以利動員投票。共識決需要對話、交通、討論、聆聽、尊重、耐心…,比較耗時,開會較無效率。多數決在會議中顯得較有效率,但若討論不夠就直接表決,恐怕帶來疏離(遠)。投票後落居少數的人常常滿心不情願的配合多數人的意見。假若投票前討論不夠充分就投票,往往會使人懷疑有操作之嫌。

主張「開會不是事奉上帝」的基督徒,應該是想要指出:我們太少為了開會的事情好好禱告。特別是事先的禱告。我個人認為為會議中要討論的事好好禱告是必要的。只是我們事情太多,常常缺乏禱告就去開會。

有些基督徒常將禱告中的異象與異夢拿來在會議中分享。我個人私底下也很習慣聽這樣的分享。但這樣的分享在開會中就可能會受到質疑。因為有人就這樣說:上帝昨天晚上對我說…;主說…。這樣的說法在開會中難怪會受到質疑。我個人的看法是:把「上帝對我說…」,「主說…」,等等的用法改成:「我有一個意見,請大家參考參考」。如此就可以化解「聖旨駕到」的尷尬。我不認為以「主說…」、「耶和華如此說」會比較有說服力。真正的說服力是意見本身就是出於上帝,而上帝聖靈在別人心中同證此事是出於上帝的帶領。聖靈同證當中會顯出和平、接納、愛與安息,甚至是勇氣。

我們以使徒行傳15章來說明。此會議開會緣由是因為保羅和巴拿巴在各處外邦當中建立教會。保羅教導人直接信耶穌即可,無須再循猶太教舊路要先遵守摩西律法、男子守割禮才可以信耶穌。此舉引發猶太基督徒極端守舊派的不滿與反彈。但上帝的旨意是甚麼呢?敘利亞安提阿教會決定上訴到當時的總會─耶路撒冷教會。

開會一開始眾說紛紜,大家各持己見彼此辯論,但漸漸的保羅和巴拿巴述說上帝藉他們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蹟奇事、引人歸主見證等等。使徒行傳15章12描寫: 眾人默默無聲 ,聽保羅、巴拿巴數述說上帝的工作。

我們相信,他們在開會中的態度,是「開放的心、聆聽上帝的聲音」。否則不容易進入「 默默無聲 ,聽保羅、巴拿巴數述說…」。

猶太基督徒和外邦基督徒因此得以連結成為一體。不必再分別,也不用先信猶太教才可以成為基督徒。一主、一信、一洗,都在基督裡合為一了。初代教會在此會議後有一個極大的轉彎。否則基督教恐怕仍只是猶太教的其中一個分支。

開會是讓上帝旨意顯明的方式。上帝的旨意通常伴隨(帶來)和平、接納、愛與安息,甚至是勇氣。但願我們把握在家族、職場、教會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會議,多多禱告讓上帝的旨意彰顯在地如在天。

分享此文 ➤

瀏覽次數: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