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耀與受苦
榮耀與受苦
主講人 / 作者:
許承道牧師
佈道日期:
2018-03-25
以賽亞書五十:4-9a 馬可福音十四:1-2,9-10
今天是棕樹主日,也稱為受難主日,因此再來這禮拜叫做受難週。這是基督教會歷史的關鍵時刻,就是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是光榮的時刻,也是苦難的時刻。
一、榮耀在苦難中呈現
耶穌進入耶路撒冷,聖經說祂受到歡迎:「7他們把驢駒牽到耶穌那裏,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穌就騎上。8有許多人把衣服鋪在路上,還有人把田間的樹枝砍下來鋪上。9前呼後擁的人都喊著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10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至高無上的,和散那!』」(可十一:7-10)
這個場景好像古時候的君王,要進入城裡去接受加冕。通常他們騎著白馬,帶著雄糾糾的武士,在大家的擁簇下,進到京城接受加冕。耶穌也好像是王一般地進城,大家拿著棕樹枝歡迎祂,可是祂要登基的寶座卻不是在耀眼的宮殿或聖殿中,那祂的寶座在哪裡?聖經說「2祭司長和文士在想法子怎樣設計捉拿耶穌,把他殺掉。10十二使徒中有一個加略人猶大,去見祭司長,要把耶穌交給他們。11他們聽見就很高興,又應許給他銀子;他就想怎樣找機會把耶穌交給他們。」(可十四)
祂的寶座就是十字架,因為祂將被出賣、被釘在十字架上。上帝透過耶穌賜下救恩,這是回應百姓「和散那(救我吧)」的奧祕,就是上帝的兒子要成為君王,祂經過耶路撒冷夾道歡迎的城門,進城後卻在十字架上得到最大的榮耀。
二、彌賽亞救世主的盼望
猶太人千年的亡國史中,在世界各地受了很多的苦。這個受盡屈辱的民族,他們的先知不斷的安慰說:「你們受揀選忍受苦難,但是將會有上帝的榮耀!」他們所想到的上帝榮耀,就是那些屈辱他們的人,總有一天要被屈辱,那些迫害他們的人,總有一天要得到報復。所以舊約裡充滿了對彌賽亞(救世主)的期待,期待榮耀日子的來到,而那也是個報復的日子。經過這「公義」之路,他們的國家才會進一步成為萬國的祝福,實現上帝給亞伯拉罕的應許。
此一「彌賽亞的盼望」之觀念顯示彌賽亞不僅是一個人,而且象徵一個偉大的意義:如果他們的屈辱要被除去,就需要有一個強勢、成功的彌賽亞。他們所盼望的上帝的拯救、上帝的榮耀就是成功,擁有某種權勢,只要「擁有」就不怕被屈辱。
然而,猶太人因為受屈辱而忘記舊約中另外一個傳統:以賽亞書裡的第三篇僕人之歌。以賽亞書有四篇僕人之歌(賽四二:1-9、四九:1-13、五十:1-11、五二:13-五三:12),這僕人可以說是舊約中最難解的;有時是指以賽亞本人或無名的僕人或是波斯王古列,有時指的是以色列人。這僕人最終完全應驗在耶穌基督,這位救恩彌賽亞的身上。
三、十字架上的彌賽亞
今天的經文是第三篇僕人之歌,其中提到「人打我的背,我任他打;人拔我兩頰的鬍鬚,我由他拔;人侮辱我,向我吐唾沫,我並不掩面。」(賽五十:6)在另外一處也講到「3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他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5因他受的鞭傷,…7他像羔羊被牽去宰殺,」(賽五三:3-7)猶太人看見這些經文時,感受到自己就像是受苦僕人的寫照,因此他們期盼榮耀的基督來為他們申冤。
可是他們沒有想到榮耀的基督跟受苦的僕人是可以結合在一起的。這就是上帝的奧秘,受苦的僕人同時也是榮耀的基督。飽受苦難後,這民族才能得著榮耀,這榮耀不是要欺壓周圍的人,不是比周圍的人更強勢,好像現在極端猶太復國主義所主張的觀念那樣。
其實在苦難中,上帝型塑我們一種觀念與能力:不是以別人的屈辱來榮耀自己;不是以我的成功、你的失敗,來顯示我的上帝比你的神還大,或說我的神比你的神靈。這個不是我們的信仰。
聖經舊約用各種方式告訴以色列人上帝的奧祕:「上帝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向列祖說話」(來一:1),可是以色列人仍以己意解釋、盼望之,一直等到耶穌將此奧祕完全呈現。耶穌以王者之尊進入聖城,受到歡呼,吸引眾人來參加他的加冕。不只是當時、當時的人,也是在歷史中,讓人看到基督為王的歷程。然而,祂的登基是戲劇性地在十字架上進行,祂的加冕是在極度苦難中完成。十字架上所呈現是上帝的奧祕。
四、只誇主耶穌的十架
榮耀、公義、救贖,都是藉著進入苦難而得的,保羅簡述這過程:「6他(基督耶穌)本有上帝的形像,卻不堅持自己與上帝同等;7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8就謙卑自己,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9所以上帝把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超乎萬名之上的名,10使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眾膝都要跪下,11眾口都要宣認:耶穌基督是主,歸榮耀給父上帝。」(腓二:6-11)這是一個虛己而得榮耀的過程。
虛己self-giving,就是捨己,把自己給出去、呈現出來。一個虛己的人才能受苦、才能承擔。如果人把自己看得很重要,在其心中就只有自己,那麼他不會想要受苦,只會想到要怎麼自我實現、怎樣才能夠成功,想要以自我實現和成功去見證上帝的榮耀。如果我們想到榮耀的基督而沒有想到受苦的僕人,那麼心中就只有自己,透過自己的成就來見證耶穌,就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成功擺在第一。這不是故意的,卻在不自覺中反客為主。因此保羅說:「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加六:14)卻不提他有何榮耀上帝的見證。
受苦與榮耀這兩者從一開始就齊頭並進。當耶穌進入聖城時,就是祂面對苦難的開始,也同時是祂面對榮耀的開始,上帝的奧妙在舊約時,透過這個民族來講解清楚,可是這個民族並不十分了解,一直到耶穌將榮耀與苦難結合在一起,才呈現給世人,也成為了我們信仰的重要課題。
棕樹主日、也是受難主日的今天,好像進入一個城門、一個轉捩點,意味著我們要肩負一些責任,要把自我放下來;把自己放下,上帝就賜下一個成熟、能承擔苦難、經歷榮耀的我。
【祈禱】
祈求「4主耶和華賜我受教者的舌頭,使我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主每天早晨喚醒,喚醒我的耳朵,使我能聽,像受教者一樣。5主耶和華開啟我的耳朵,我並未違背,也未退後。」 懇求主耶穌幫助我在苦難、艱困中,不會增加憂愁煩躁,反倒堅定仰望基督的虛己態度,領受苦難與榮耀的奧祕,得著在基督裏的新力量。
【思想與分享】
- 耶穌的十字架對我來說,有何苦難與榮耀的意義?
- 對於耶穌在受難週所經歷的苦,我有甚麼感受或看法?在我生活中是否曾經歷過類似的難處、苦痛?我如何面對、承受,後來呢?
- 虛己使自己成熟、承擔苦難、經歷豐盛生命;我曾有這種經驗嗎?
【受難週經課】
3/26(一) 賽四二:1-9,約十二:1-11,來九:11-15
3/27(二) 賽四九:1-7,約十二:20-36,林前一:18-31
3/28(三) 賽五十:4-9a,約十三:21-32,來十二:1-3
3/29(四) 出十二:1-14,約十三:1-17,林前十一:23-26
3/30(五) 賽五二:13-五三:12,約十八:1-十九:42,來四:14-16,五:7-9
3/31(六) 哀三:1-9,約十九:38-42,彼前四:1-8
瀏覽次數: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