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造天地的主
創造天地的主
主講人 / 作者:
許承道牧師
佈道日期:
2017-03-26
創造天地的主
創一:1-5;徒十四:15-17
受洗前,信徒一起宣讀〈使徒信經〉,使追尋者成為基督門徒,進入「因信稱義」、與三一上帝和好親密的同行。平時,基督徒細讀〈使徒信經〉,讓個人生命攀上屬靈高原。
一、從無到有的創造
〈使徒信經〉第一條:「告白文前半段指稱上帝是「全能的父」,闡明了上帝和我們的密切關係,以及祂不受任何限制的能力;後半段則說祂是「創造天、地的主」,指出天、地間的萬物、萬事都從祂而來,或是由祂所創造。聖經多處指陳上帝是天地萬物的創造主,是一切事物的源頭,一切的「有」(beings) 包括生物、無生物都出於祂,由祂所造;上帝是從無創造萬有的主。
基督教相信一切的開始,起於上帝創造天地。上帝的「創造」係由「無」(nothingness) 創造出「有」(beings),只有上帝有這樣的能力。創世記一開始記載:「起初,上帝創造天地。」(一:1)並描述「地是空虛混沌,深淵上面一片黑暗;」表示上帝的創造是個過程,在此過程中發生挫折與黑暗。然而「天」的狀況如何,聖經並沒有提及。所以有學者說創世記一章3節開始的創造,是描述第二次的創造,是再創造的「新開始」。雖然起初的創造「空虛混沌,深淵黑暗」,但是上帝仍繼續再創造,直到完成目標。
起初上帝創造的是天和地,此處的「天」,並非我們所說的天(sky),而是靈界的存有(Heaven)。我們眼睛所見到的大自然,只是上帝創造的一部分,人眼所看不到的天(Heaven),就是神靈的世界;至於肉眼可見、可用科學研究的,就是地(Earth--物界)。因此,天地萬物(包括靈界與物界,太空仍屬於物界)都是上帝創造的,靈界(天)是如何,沒有描述,但物界(地)是「空虛混沌」、「深淵黑暗」。
空虛,代表沒有內容;混沌,代表沒有秩序、混亂,那是無法研究與了解的。黑暗,代表沒有亮光,所以上帝一開始的創造是空虛、黑暗與混亂,所以他要再造一次。因此,「New Beginning」創世記的第一天,指的是第二次的創造。
二、再創造的意義
上帝開始第二次的創造,「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創一:2c),「運行」,有「盤旋」(hovering)的意思,如鷹鳥在空中飛翔之意;另有「孵育」(brooding)之意。當上帝要讓空虛混沌的黑暗世界變為有光亮、秩序的世界時,他先讓聖靈孵育準備,預備第二次的創造。預備多久?我們不知道,因為「時間」是第一天創造之後才出現的。
當時間到了,上帝就「開口」說話,因此我們知道:上帝的先存性,在萬有之前。而當上帝說話時,就開始豐富這個世界,放入許多「內容」:「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一:3)世界本為黑暗,上帝的話帶來盼望,話語的力量將光帶進黑暗;或說,話語的力量使光驅逐黑暗。
所以光與暗不會混在一起,「上帝看光是好的,於是上帝就把光和暗分開。」(一:4)今日科學根據宇宙中有秩序的事實內容指出,光暗分開,給我們可以生活的地方,這些都是在上帝的「再創造」中出現的。因此,有人說上帝「再創造」的模式乃是:黑暗,孕育,宣告,亮光,分離。
創世記以「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來描述上帝的創造,指出上帝的「靈」是動能之源頭,並且指出上帝創造力的持續性,使祂所造的世界充滿了無限生機,運動不息,其生氣與活力不斷,未曾停止。這樣的創造力和效能也表現在受傷之生命本身的修復能力。
當人或動物受傷接受醫生的治療,這治療的功用基本上在於保護傷口不致惡化,但真正的復原則必須仰賴上帝賦予生命本身的自動修復能力。在自然界看到,不管是植物或是山川河海等無生物,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都能產生自體修復的結果。因著自然界有這樣的自體修復能力,「環保」才成為有希望的可能性。這是再創造的意義,卻是人造之物所缺乏的。上帝的創造不僅是發生在千萬年前的事,而且持續直到今天。因為上帝的創造也包括了祂永恆的支持、保守,和不斷的照護。
三、創造主與我
上禮拜證道「全能天父上帝」,提到出埃及記三章記載上帝向摩西介紹自已時,說:「我是自有永有(I am who I am)」(出三:14)。這位上帝自稱為I Am,這一個名字傳達了祂就是「一切」之源頭的訊息,沒有任何存在物在祂之前、之上了,祂就是「至上者」,是最神聖的。
以色列人稱這位「自有者」為「adonai(我的主)」,上主(the Lord)。面對這一位「主」,世上所有的人不論階級高低,或富貴如君王,或貧賤如社會底層之販夫走卒,一概都是祂的「僕人」,無人例外。這也傳達出「上帝面前,人人皆平等」的重要信息。
在主面前,所有的人都應該「順服」、「忠誠」於祂的旨意和律法,且在信仰生活上表現出「敬畏」、「讚美」、「感恩」。上帝的旨意和律法就是「天理」或「道」,而這些概念也具有「秩序」、「和諧」的意義。現代社會十分強調且努力追求「公平正義」(fairness and justice) 以及「轉型正義」這些外表看起來和法律較有關聯的理念,其本質與更深的基礎,絕對和倫理、道德,甚至宗教信念有關。
使徒行傳十四章的故事,說明人的有限與宗教上容易陷入的謬誤。路司得城的人誤將行了神蹟的巴拿巴和保羅當作神,認為他們是取人形的天神宙斯(Zeus)和傳信神希耳米(Hermes)。偶像崇拜的最大謬誤,便是將明顯錯誤的想像當作真象來敬拜。神蹟確實是上帝的作為,人則是上帝行神蹟的器皿,所以巴拿巴和保羅脫下衣服跳入眾人裡面說:「我們也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我們傳福音給你們,是要你們離棄這些虛妄的事,歸向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上帝。」(15節)
一個像巴拿巴、保羅那樣真正敬畏上帝的人,願意將人帶到上帝面前,而非叫人只看見自己的特殊。保羅和巴拿巴的反應說明了人是不可能變成神的。對照世界上不少其他的文化和社會常將心中仰慕的領袖不論生前、死後都塑造成神的造神運動來看,更顯出猶太-基督教信仰難得的理性與真實的成份。
上帝是「創造主」,是萬有(all beings)的源頭,當我們如此告白時,要再次反省:是否真誠地視上帝為自己生命的源頭和主宰,或只是把祂當作存在腦子裡的資料、知識,實際上卻是和生命無關的形象或偶像?若是後者,這就只是虛假的信仰,和那與個人生命有緊密關係的父、創造者、主宰,都沒關係了。
思想與分享:
- 請分享在大自然裡,所感受到上帝的臨在。
- 生活中,我如何「尊主為大」?
大齋節期默想經文
第23日(3/27):主耶和華的靈(The Spirit)以賽亞書六一:1-3
第24日(3/28):公義的苗裔(The Branch)耶利米書卅三:14-18
第25日(3/29):好牧人(The Good Shepherd)以西結書卅四:23-31
第26日(3/30):萬國的珍寶(The Treasure of the Nations)哈該書二:6-9
第27日(3/31):將要來的王(The Coming King)撒迦利亞書九:9-10
第28日(4/01):悲哀/哀悼/傷慟(The Mourning)撒迦利亞十二:10-14
推薦信息
瀏覽次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