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這事作見證
為這事作見證
主講人 / 作者:
郭明智牧師
佈道日期:
2014-07-20
為這事作見證
約翰福音二十一章20-25節
引言
「文字」是一種傳遞的工具,自從人類發明文字(最早的文字是約在西元前3500年蘇美人的〈楔形文字〉)之後,我們可以透過許多「記錄下來的文字(石板、木板、竹片、蒲草紙等)」,得到許多「珍貴的資訊」(如各地區文化和文明的發展、各民族的遷徙或戰爭、各個國家歷史的演進)。由此可知,「文字」對於人類「整體的發展」,真的有其存在性和必要性。
其實,信仰也是因為「文字的記錄」得以一代一代繼續被人傳承。無論是《舊約》時代或《新約》時代,剛開始都是用「口傳的方式」來傳承信仰(猶太教、基督教)。後來為了讓信徒(以色列人、基督徒)有更明確的「規範、方向、事件」可以遵守和認識,上帝的靈感動許多人(《舊約》:先知、祭司、君王、農夫;《新約》:漁夫、醫生、稅吏、文士等)將「真理(上帝的話語、上帝的作為)」記錄下來,就是我們今天所讀的《新、舊約聖經》。因此,《新、舊約聖經》可以說是「最早期」的文字傳道事工。
當然,隨著歷史慢慢地向前推進,許多神學家或基督徒也開始著作一些書籍,可提供後世的基督徒對信仰有更正確的認識(消極面:抵制異端邪說;積極面:建造健全信仰)。就這樣,「文字傳道」成為傳福音「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期盼透過今主日的「文字傳道奉獻主日」可以喚起各位兄姊對各種「文字傳道事工」的重視和支持。
約翰的真實記錄
今天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可說是《約翰福音》的作者對這本《福音書》所做的總結─見證耶穌基督就是那位「道成肉身」的上帝,祂來到世上的目的就是要「拯救全世界,使世人得以重新與上帝建立和好的關係」。誠如《約翰福音》一章12節所說:「凡接待他(耶穌)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以及二十章31節所說:「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
由於初代教會是處於〈希羅文化(二元論、諾斯底主義)〉以及〈猶太傳統文化(強調摩西律法、接受割禮)〉的環境之中,為了幫助教會中的基督徒(猶太人及希臘人)可以「繼續相信(耶穌基督)」,並且「堅守(起初的)信心」,《約翰福音》的作者特別寫了這本《福音書》,目的就是要「在信心上建立信徒」,使他們「不致落入異端邪說的陷阱」之中。
關於誰是《約翰福音》的作者?基本上,初代教會和教父們(如愛任紐、亞力山大 革利免、俄利根),以及聖經學者幾乎都認為,《約翰福音》的作者就是今天經文(v.20,24)中所提到「耶穌所愛的門徒、這門徒」─約翰(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的弟弟),他也是耶穌十二個門徒中活得最久、又可以善終的一位(其餘的門徒都以殉道的方式結束生命)。
約翰和哥哥雅各是出生在一個捕魚的家庭,父親西庇太可能在迦百農經營大規模捕魚生意,所以有僱工幫他打魚(可1:20);母親撒羅米是那些追隨主耶穌的婦女之一,是一位虔誠又愛主的賢妻良母(可15:40,16:1)。按《約翰福音》一章35-42節所描述,有關施洗約翰把主耶穌介紹給兩個門徒的經過看來,那位並沒有被提及名字的門徒很可能就是使徒約翰本人。也就是說,約翰和安得烈起初都是施洗約翰的門徒,後來卻一同作了主耶穌的門徒。
從《馬可福音》三章17節的記載我們得知,約翰和他的兄弟雅各原本都是「性情暴躁(半其尼、雷子)」的人。約翰曾禁止別人奉耶穌的名趕鬼(可9:38),又要求耶穌吩咐火從天降下「燒村」(路9:51-56),但耶穌要教給他們的是愛心,耶穌當時就責備他們說:「你們的心如何,你們並不知道。人子來不是要滅人的性命,乃是要救人的性命。」約翰當時年輕浮躁,像耶穌所說,他實在不知道自己的心如何。
在跟隨耶穌三年多的日子裡,約翰看見耶穌對眾人的慈愛,甚至在十字架上,祂仍求父上帝赦免祂的仇敵(路23:34),實在不得不深受感動。〈五旬節〉聖靈降臨之後,他與彼得同工,已完全看不見「雷子」的性格。他默默地在彼得身邊,同受逼迫,同行愛心醫治的神蹟。因著主耶穌愛的力量,約翰變成了有主的形像的僕人。
在教會的傳統上,一直相信約翰是在羅馬 凱撒多米田(Domitian,主後81-96年)逼迫教會期間,曾被投入大油鍋煎煮,然而,他卻奇蹟般地死裡求生。後來他又被放逐到拔摩島監獄的煤礦服刑;就在那裡他被聖靈感動,並把所看到的異象記錄下來,著成了《啟示錄》(啟1:9-11)。多米田死後,涅爾瓦(Nerva)繼位,羅馬 元老院頒布命令,廢除多米田所受的榮譽。遭不平流放之人,得以返鄉,取回財產。根據教會古老的記載,約翰也在那時結束了拔摩島流放的生活,返回以弗所繼續傳福音,直到他雅努(Trajan)時代,約翰才安然離世。
約翰是門徒中最年輕又最早跟從耶穌的,他也是活得最老,最後離世的,活了大概一個世紀。傳說他年老不能走動時,便由人抬到聚會之處去講道,每次均提及:「小子們哪!你們要彼此相愛!」
為這事作見證
各位親愛的兄姊,從使徒約翰的生平,我們不只是看見他以生命(講道)傳講「救恩的福音」,他也用文字(著作)見證、宣揚「復活的主耶穌」。的確,當我們回顧整個基督教會歷史時,就是因為有許多「福音的見證人(使徒、初代信徒、基督徒)」一直將耶穌基督「拯救世人的好消息」傳出去(口述、文字);到如今,福音種籽幾乎已經撒遍在世界各地(雖然仍有些地方福音難以進入)。誠如主耶穌在升天前曾吩咐門徒所說:「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太28:19a、徒1:8b)
自從1865年蘇格蘭長老教會的馬雅各醫師將福音帶來台灣之後,到明年就已經150年了。起初,宣教師在台灣傳福音的方式,都是用「口傳(說故事)」並夾帶著「醫療」來進行。只是,聽的人(或信的人)是否真的能夠完全記得福音的內容就不得而知了。後來,巴克禮牧師(Rev. Thomas Barclay)為了讓教會中的男女老幼都能用他們自己日常所說的話語來讀《聖經》,以更正確、更深入地認識信仰,他便開始著手推行白話字(羅馬拼音)。
巴牧師首先看見需要一個出版部門,來促進白話字的運動,而達到造就信徒,發展教會的目的。就這樣,1880年英國母會捐贈一架羅馬字的印刷機,由安平運抵台南。1881年巴牧師回國休假時,特別到格拉斯哥一間印刷公司學習撿字和排版方法,以便回到台灣後得以應用。該公司得悉後,對巴牧師之偉大精神,深表欽佩,特別為他選拔指導人員幫助他學習這些印刷的技術。
1884年正月,當巴牧師回到台灣時,看見印刷機件仍未裝置,立即設法裝配,於同年5月24日開始印刷,是為台灣 印刷業之濫觴。巴牧師名其書房為〈聚珍堂〉,俗稱〈新樓書房〉。1885年七月,在巴牧師主持下,〈台灣府城教會報〉第一號正式問世。這一份教會報紙可能是東南亞最早,也是持續最久的教會報刊。創刊號只有四頁,第二號就增加至八頁,在以後的數年皆出刊八頁。
這報紙[後來於1932年與〈教會新報〉(高雄中會)、〈福音報〉(台中中會)聯合稱為〈台灣教會公報〉]大受歡迎,因為擔任「教育及傳達」的重要角色,對宣教工作貢獻極大。就這樣,〈台灣教會公報〉遂成為台灣教會界「文字傳道事工」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一直到1995年五月時,台灣教會公報社以「宗教、宣教教育」為主題,主辦了一個座談會,邀請多位牧長共同研究,如何將教會的週報轉變成「宗教及宣教教育」的材料?大家熱切的討論是否有可能籌備一份刊物,作為週報夾頁,也作為傳福音的伴手。後來,經由兩位長老主動提出要為此事工奉獻費用,公報社於1996年八月推出〈耕心週刊〉試刊號。經過兩期之後,於該年九月正式發刊。
十幾年來,〈耕心〉的讀者日益增多,發行量也節節攀高,至今每個禮拜約發行20萬份,發送至3000多個單位。由一開始,原本只是為了作為教會「週報夾頁」的用途,漸漸發展成「分享見證、鼓舞人心、小而巧」的心靈刊物。這一切真的只能說:全是上主的恩典!
的確,因為〈耕心週刊〉的發行,開啟了「傳福音」的另一扇門。我曾聽一些兄姊分享,其實他們很想要帶領人來教會認識主耶穌,可是卻不知如何開口向他們傳福音,以致遲遲無法「領人歸主」。只是,自從有了〈耕心週刊〉之後,他們可以直接透過週刊的內容將福音介紹給親朋好友。有些教會甚至會利用主日下午到教會附近分發〈耕心週刊〉,姑且不論到底這樣的效果好不好,但至少這也是主動將福音種籽撒出去的一種方式。
看過〈耕心週刊〉的人應該都知道,曾經有人就是在看了教會分發的〈耕心週刊〉之後,主動來到教會,而後來也信主的見證,因為他當時正好是處於生命最低潮、又失去人生目標的時刻。由此可知,「文字傳道事工」真的是傳福音不可忽視的支持和力量。
結論
各位親愛的兄姊,在「文字傳道奉獻主日」的今天,我特別用了使徒約翰親身的信仰見證,以及台灣教會公報社出版「文字宣教的刊物」的歷史來分享,為的就是喚起弟兄姊妹對「文字傳道事工」的重視。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每位基督徒也都是主耶穌最佳的見證人。或許我們無法像使徒約翰用口宣揚、分享福音,但我們卻可以用文字將自己「重生得救的經歷和見證」記錄下來,成為我們傳福音的工具。如果說,我們也覺得自己沒有很好的「文學造詣」書寫見證,至少我們還有「文字宣教的刊物」可以利用。我相信,我們都將成為「為這事(主耶穌十字架的救恩)作見證」,在「傳福音事工」上有份,被主稱為「良善又忠心」的好僕人。
瀏覽次數: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