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從「接待」開始

宣教從「接待」開始

主講人 / 作者: 
許承道牧師
佈道日期: 
2013-08-18

宣教從「接待」開始

約翰福音十二章12-22

回應主耶穌的邀請:「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19-20)二千年來的教會,無不想盡辦法要使信徒人數增長,教會聖堂愈蓋愈大,但是卻引發兩種極端:激情的宗教戰爭、宗教迫害與漠然的嗎啡式愚民信仰。

健康教會的概念

廿世紀的教會經歷聖靈四波洗禮之後,再次呈現全球性「教會增長」的追求,直到1990年代「健康教會」概念出現。「自然教會發展」(Natural Church Development,簡稱 NCD)為德國教會研究學者施瓦茨 (Christian A. Schwarz),於1994年至1996年期間,調查全球超過一千間堂會之後所開發的「健康教會診斷」。這是一套教會健康發展的思考,它認為上帝已經把發展教會的資源賜予教會,因此教會領袖或長執要面對的是運用「自動生長作用(all by itself)」於教會生活的不同層面。

用生態學觀點看教會為「新生命的有機體」,教會本質若達到健康的素質,就會自然地持續成長,這是先有「質(健康)」 的成長,再有「量(數目)」的增長。談到健康教會,就先來看「何謂健康?」古有諺語:「生病時,不要只是向外尋求治療,更要向內尋回你的平衡點。」找到身體與心靈的平衡點,或是說,讓心靈聽到身體在說話、身體也能接收到心靈所發出的訊息。也就是說,健康的焦點不在於生病時得醫治,而是保持生命質地的完整性。

樹木健康就會枝葉茂盛、開花結果,人若健康就會正常成長。同樣地,教會若健康,自然就會增長,只是,什麼是健康教會應有的元素?健康的教會,是有心靈健康的信徒、運作健康的組織。她至少包含四項元素:1.與上帝和好,因信稱義;2.與信徒和睦,團契生活;3.作貴重器皿,追求聖潔;4.傳和平福音,宣揚救恩。

全世界都跟他去了

今天的經文記載耶穌與們徒在以色列最重要的「愈越節」期間,來到耶路撒冷,並且引起一些轟動:「第二天,一大群到耶路撒冷過節的人聽說耶穌就要進城。 於是他們拿著棕樹枝出去迎接他,歡呼說:「讚美上帝!願上帝賜福給那位奉主的名而來的!願上帝賜福給以色列的君王!」」(約十二12-13)

雖然是「奉主的名而來」,但是耶穌以「君王騎著小驢來了」,極不搭調的方式讓人側目,並且在「使拉撒路從死裏復活,走出墓穴時,跟耶穌在一起的那群人把他們所看見的傳開了。 許多人因為聽見他行這神蹟,都去迎接他。」引起話題,難怪 法利賽人會彼此說:「我們真是一事無成;你看,全世界都跟他去了!」(17-19節)

就像許多國家的宗教節慶都會吸引外國的朝聖者或觀光客一樣,在耶路撒冷的年度節期中,有希臘人來朝聖、來找真理。此時的耶路撒冷城,必定有許多想要吸引人的活動、論述在進行,它們參雜在敬虔宗教朝聖儀式中,讓外來者眼花撩亂,外行人真是只能看熱鬧。但是這幾位希臘人顯然是看門道的內行人,知道要來面見耶穌才是找著真理之道,「在節期中,到耶路撒冷禮拜的人當中有些希臘人。 他們來見加利利的伯賽大人腓力,要求他:『先生,我們想見耶穌。』」(20-21節)

宣教從「接待」開始

想見耶穌的希臘人來要求腓力幫忙,而同樣跟隨耶穌已經三年多的腓力,卻是:「去告訴安得烈,兩個人一起去告訴耶穌。」為什麼是安得烈?安得烈的職業是漁夫,是耶穌呼召的第一批學生,很可能是第一個學生。他出身伯賽大城(約一44),住在迦百農(可一29),在跟隨耶穌之前,是施洗約翰的學生。他是猶太人,其希伯來文或亞蘭文名字並未留傳,但是希臘化的「安得烈」名字,正是告訴我們他與圈外人(希臘文化)接觸的強烈意願。

聖經記載安得烈時,他都是在做接待的角色:1.領彼得去見耶穌(約一42);2.帶有五餅二魚的孩童見耶穌(約六9);3.帶希臘人見耶穌(約十二22)。無論是主動或是被動,安得烈的態度誠懇、接待熱情,連一樣為耶穌門徒的腓力,都知道先來找他。招待同工需要這種願意。

今日教會的功能至少有五項:敬拜(心靈、誠實),團契(交誼、和睦的關係),培育(使徒的教訓),事奉(服務,做在最小的身上),宣教(佈道,天天把得救的人加給他們)。我們期待發揮教會的功能,使得救的人日日增加,其中看似小角色的「招待」,卻常是重要的因素。

主日禮拜的「招待」,就是「招呼」、「接待」,前者笑臉迎人、說:平安、發週報,後者須預備空間、發時間,來作款待。在團契聚會中一樣,除了講員、領唱、司琴等的安排,契友都應該預備好「接待」的功課。再者,教會在週間需要「接待」服事義工,好讓教會在禮拜日、或聚會時間之外,仍然能夠發揮關懷、服務、分享福音的功能。盼望接待的服事能夠:「你看,全世界都跟祂去了!」

分享此文 ➤

瀏覽次數: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