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巴的關懷

巴拿巴的關懷

主講人 / 作者: 
許承道牧師
佈道日期: 
2013-08-25

巴拿巴的關懷

徒4:36-37,9:26-29

我們常常會受情緒的影響,讓情緒掌握我們的生命,以致無法領受、體會上帝的心意。因此保羅提醒我們:「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上帝在你們心裡運行,要成就祂的美意。」(腓二13),其實我們立志行善事都是上帝的心意在我們心中,那已不再是原來的我、被情緒左右的我,而是上帝在我們心中動工,使我們既願意又能夠實行祂美善的旨意。立志參與關懷事工,我們需要上帝在我們心中動工。

每個組織或團體都有其存在的本意或宗旨,若是發揮功能就能讓其存在意義展現,否則,組織會僵化、制度會毀人。同樣,二千年來基督教會有其存在的意義,若功能彰顯,教會就會呈現活潑健康的生命。在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的第三段,陳述教會的定義時,說:「我們信,教會是上帝子民的團契,蒙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做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且根植於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而成為盼望的記號。」教會功能若發揮,此存在意義就得以展現。

教會存在的功能有如下五項:1. 敬拜:以心靈、誠實親近上帝;2. 團契:建立信徒間和睦、關懷的關係;3. 培育:以聖經教導信徒真理,指示人生正路;4. 事奉:做在最小的身上、服務社群需要;5. 宣教:與人分享福音的好處,主天天把得救的人加給他們。

一、關懷是行動

初代教會的特色之一,就是「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信徒彼此分享,「內中也沒有一個缺乏的;因為人人將田產房屋都賣了,把所賣的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有一個利未人,生在塞浦路斯,名叫約瑟,使徒稱他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來就是勸慰子)。他有田地,也賣了,把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徒四32-37)

耶穌的門徒在耶穌升天後大有能力,見證主的復活,而許多信的人都將自己的東西拿出來,將田產房屋都賣了,把所賣的價銀拿到使徒前面,照各人所需分給各人,巴拿巴此時也這樣做。上帝給我們的是要我們做一個忠心的管家,我們如何運用,成就上帝的美意,成為需要的人的幫助,學習和巴拿巴一樣,在團契和教會中以實際行動來關懷需要的人。

在教會中不是只有志同道合的人聚集的地方,而是要建立和睦的關係,保羅在哥林多前12章說,即使有看不入眼、不文雅的肢體,那反而是我們更要去關心、疼惜的對象,這就是教會和其他團體關懷行動不同的地方,因為我們是基於基督的愛。教會團契就是建立和睦的關係。

二、​獨排眾議的關懷

在掃羅受到使徒排擠的時候,唯獨巴拿巴接待掃羅,「掃羅到了耶路撒冷,想與門徒結交,他們卻都怕他,不信他是門徒。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領去見使徒,把他在路上怎麼看見主,主怎麼向他說話,他在大馬士革怎麼奉耶穌的名放膽傳道,都述說出來。於是掃羅在耶路撒冷和門徒出入來往,奉主的名放膽傳道,並與說希臘話的猶太人講論辯駁;」(徒九26-29)

巴拿巴帶領掃羅去見使徒,並把他生命受改變的事實向使徒陳述,掃羅才能在耶路撒冷和門徒出入來往,奉主的名放膽傳道,並且能和說希腊話的猶太人講論辯駁,若不是巴拿巴的獨排眾議,掃羅就無法在耶路撒冷傳講福音。

懇求聖靈幫助我們,能在許多人的意見中,尋求神的心意,巴拿巴獨排眾議的關懷,讓我們學會欣賞別人,了解他人的創意和允許別人的錯誤。有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在分享他成功的經驗時,說自己從巴拿巴身上學會去欣賞他的員工、了解員工的創意和允許新進員工的錯誤,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三、盼望的記號

當司提反遭石頭打死、 道後,遭患難的門徒四到各去,走到腓尼基、基浦路斯並安排安,福音因而能夠廣傳(徒十一 19-24),這風聲傳到耶路撒冷教會人的耳中,他們要派一個可以信任並外國人能接受的人,除了巴拿巴不做第二人想,因為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於是在安提安有許多人歸服了主,門徒被稱為"基督徒"就是從這裡開始。

後來有一位先知名叫亞迦布,預言將有大饑荒,這消息傳到安提安教會,他們的門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損錢給耶路撒冷的眾長老,而這些捐也是委託巴拿巴和掃羅送去(十一 26-30)。所以巴拿巴不只在信仰、關懷的方面受到肯定,連在金錢管理上也能受信任。

士林教會在這裡受建立,讓四周圍的人在傷痛、愁悵、不知所措時,提供安慰及安穩自在的力量,從外進入他們的心理。巴拿巴的關懷帶來了盼望力量的來源,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是否願意通過愛與受苦(付代價),讓別人在我們身上看到盼望的記號?

四、和解的使者

耶穌升天 20 年後在安提阿教會發生大論戰,來自耶路撒冷猶太背景的信徒宣稱「信耶穌很好,但是要行『割禮』更能讓人得救」(徒十五1-4),讓很多人產生訝疑?因為猶太人是在生出來第八天行割禮,這些
信徒都已經成人了,要如何去行呢?所以安提阿教會派人至當時的宗教中心耶路撒冷教會尋求解答,其中也派巴拿巴去,顯然他讓以外僑為主的教會(安提阿)信任,更讓國內教會(耶路撒冷)信任。

這個問題讓大家討論後,使徒們開會(第一次大公會議),其中有很好的討論,彼得起來做結論:「我們得救乃是因主耶穌的恩,和他們一樣,這是我們所信的。」教會並寫信給眾教會,「使徒和長老並全教會定意從他們中間揀選人,差他們和保羅、巴拿巴同往安提阿去。」傳遞我們信,是因為耶穌基督的救恩,不是因為割禮。

二千年來的教會歷史中,當福音與文化相遇時,都會產生很大的衝突,其中很多都是觀念的差異所引起的。一百多年前宣教師來台灣,引起誤會:「吃教死後沒人哭」,讓很多人不敢受洗,擔心長輩死後沒有人祭祠,怕親族說不孝。其實基督徒更會拜(就是禮拜),凡事都藉著禮拜來感謝上帝,舉辦家庭禮拜來追思、感謝、讚美等等,來紀念長輩如何將得到福音,並如何將福音傳入家庭,後輩要如何跟隨先人的足跡。

福音與文化相遇時產生爭執,有外的挑戰、也有內部傳承問題,福音的傳承一代一代,若是正向的,就會恩澤於子孫,若是產生誤會的衝突,造成對立,則不是大家樂見的,其間有許多是要「和解」的。耶穌說:我來就是要打破這個圍,讓所謂猶太人與外國人中間的圍牆打破,「因基督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弗二14-15)成為信仰的大家庭,這是基督教會最大的特色。

弟兄姊妹之間一樣需在福音與文化(傳統或現代)裡,學習調整的功課。特別是面對社會變遷,教會是否可以扮演和解的使者?你我可否承擔這個和解的角色?讓人認識福音並進入生命的意義,而得到自由。珍惜、尊重、接納別人的文化,是傳福音的第一步。保羅能把福音傳到外邦去,就是因為他明白別人的文化,並且知道如何運用。

巴拿巴的關懷包括:以行動中來落實關懷,可以給人較多的機會-獨排眾議,讓人看到盼望的記號也可經歷到和解的喜樂。巴拿巴關懷行動讓信仰團體產生很大的不同;在初代教會,基督徒在無組織及禮拜堂時之前,信徒們就以實際關懷、接待的行動開始,讓世人經驗到不同的教會。

分享此文 ➤

瀏覽次數: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