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教導年輕人

用生命教導年輕人

主講人 / 作者: 
張德麟牧師
佈道日期: 
2013-04-21

用生命教導年輕人

申命記六章4-9節

今天所讀的聖經是以色列人的「信經」,他們在早禱、晚禱的時候誦讀。這段信經特別強調「教導兒女認識上帝」是很重要的。第七節說:「也要慇勤教訓你的兒女。」

我們有沒有慇勤教導我們的兒女認識上帝呢?換一個方式問,我們的大專工作、青年、青少年工作有沒有盡心盡力呢?

有一次我在雙連教會講三個「青年」專題,我記得其中一講題目是「讓他們認識傳統。」雙連教會一位牧師問我「長老教會有青年傳統嗎? 」還有另外一次在中央大學團契,我們請一位很有名的學生工作的資深同工,他當著中大團契問「長老教會的青年工作不都在我們團契之後才有的嗎? 」

這是個好問題。長老教會有沒有優良的青年工作傳統?

我以下就略為說明:

十九世紀中後,二十世紀初來台的宣教師都是年輕人。馬雅各:28歲、馬偕:28歲、伊利沙伯(宋忠堅牧師娘)28歲、蘭大衛醫師26歲、戴仁壽醫師28歲...我們要記得絕大部分沒超過30歲的年輕人,他們立志成為宣教師的時間比實際到台灣的時間還早。例如吳威廉牧師立志當宣教師時是16歲,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台灣早期的宣教工作是英國、加拿大的母會慇勤教導他們青年人的結果。這些人在青少年、青年、當大學生時認真認識他們的信仰,時機一到,他們來到台灣,開創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早期的輝煌史,我想把這一段時間稱之為「英 、加青年運動在台灣」也不為過。

台灣本地呢?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青年工作史是比較模糊的。當年長榮、長女、淡江中學的青年通過教育進入教會的很多。留學京都、東京的留學生也都參與當地YMCA的活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台灣的青年工作就明朗化了。

壹、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一些留學生帶著新的觀念回台,從事青年運動。他們和本地的年輕領導人開展了當時的青年工作:

  1. 1932年在台南太平境教會舉行第一次夏令會。
  2. 1934年在彰化,120人參加,主題:「青年人的使命」。
  3. 1935年在台南神學院舉辦,150人參加,主題: 「做光的兒女」。全体代表並訪問當時90歲的巴克禮牧師。他當時臥病在床。青年們特別感謝他將聖經翻成白話字,使台灣人得益處。巴克禮牧師非常高興,並為他們祝福。巴牧師在青年代表訪問他的幾天後過世。
  4. 1936年在淡水女子中學,180人參加,主題:「跟隨我」。
  5.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在台中召開夏令會,200人參加,主題:「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對青年的意義」。這一段時期,青年的活動極為困難,但當時的青年仍滿懷理想,擴大青年活動的領域。
  6. 1938年在淡水再度集會,當時戰事已蔓延至東南亞,這些青年的活動被嚴厲控制。這次的主題是:「在這種時代環境下的基督徒青年」。
  7. 1939年夏令營已籌備好,但未獲准召開,於是青年們將「夏令營」改為「禱告會」。研討「耶穌與教會」。當時參與的學員135名,全程受日本政府監督。
    附註:1939年 7月24日至8月2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召開世界基督徒青年大會(WSCF)。黃彰輝牧師剛從劍橋大學畢業。他代表台灣教會參加這次聚會。他從阿姆斯特丹拍一份電話回台,電報上寫著當年WSCF的主題:「基督是勝利者」
  8. 1940年在台中柳原聚會,200人與會。
  9. 1948年,國民政府來台,局勢不穩定,物價上漲、交通紊亂。青年人在淡水召開一個空前的盛會,與會者1200人,主辦者沒有舉辦如此盛大聚會的經驗;住宿、膳食、廁所都成為棘手的問題。晚上睡覺人擠人,吃飯沒椅子,廁所一律給女生使用,男生挖一條長溝以便使用。那次的大會主題是「基督是主」。長老教會百週年史特別描寫這次聚會,也承認,如果不是這些青年對南北教會合一的呼籲,總會可能沒那麼快成立。
  10. 1949正式成立TKC。有一點值得大書特書的是,長老教會早期的事工,包括宣教、醫療、社會關懷很少不靠外國差會幫助的,唯有TKC一開始就是自立更生的。TKC成立後,當時青年領袖學習十七世紀倫敦所發起的每月小錢運動,在台灣開始了「五角銀的奉獻」。這些奉獻開拓了新屋、竹田兩所客家教會。

以上的青年運動的傳統,有極其寶貴的信仰傳統,奉獻、熱情、不怕強權壓迫、關心母語文化...這些我們都要繼承。

貳、用「愛人如己」的心關愛、教導年輕人

我用兩個真實的故事來描述「關愛年輕人」。

  1. 二十世紀初,當巴克禮牧師發現林燕臣之子林茂生是值得培養的人
  2. 盧俊泰與張麗姍的故事;盧俊泰長老擔任彰基牙科主任,長老娘張麗姍是台中榮總的藥師。他在中部落腳,並參與了東榮教會的開拓工作,並擔任東海長青團契的輔導三十幾年。

東榮教會開始建堂時,盧長老又讀高醫博士班,「每個週日早晨,盧哥總是開車到處去載小朋友來上主日學,愛餐後,也常見他挽起袖子幫大家洗碗。」「當時盧哥張姐亦常幫忙到各教會請安、獻唱、為建堂募款。」(註:引文是東海長青畢契Square的文章,我原文照引)

「盧哥、張姐對於出外的孩子,總是開放他們的家庭,供小家或小組聚會使用,不單是提供口腹需要的滿足,也給予心靈和信仰上的照顧。循循善誘的帶領與照顧方式,讓學生們覺得沒有壓力與樂意與他們親近。回想起過去種種,很難理解是什麼樣的力量,能夠讓生性嚴謹、自律的盧哥,投入這個『永保年輕』的刺激工作。一屆一屆地送往迎來,面對的是愈來愈屬於新世代的年輕人。無論在信仰型態、生活態度、語言表達、價值觀念等與早期的學生,甚至是他們自己的學生時代,已有極大的落差,今日的他們仍努力調整自己去適應學生的文化,聽懂他們的語言。

2005年盧俊泰罹淋巴癌,「好人遇到壞事」、「被降龍十八掌打到」。半年多的化療、閉關、休養,他的心情如何?

Square有盧長老的博士照,後面寫一句話:「沒有一件事比贏得上帝的稱讚更為重要。」

Square說:「撰述此文,無法完整描述他們對學生們的付出。謹代表有受過他照顧的每一個學生,對盧哥說聲『父親節快樂』(盧俊泰夫婦無子嗣)

今天的經文說:「慇勤教訓你的兒女」,不管慇勤教訓你的兒女,別人的兒女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願上帝加添力量給實踐這句話的人,讓他們不只得人的稱讚,更得上帝的稱讚。

分享此文 ➤

瀏覽次數: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