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心與不甘心的服事
甘心與不甘心的服事
主講人 / 作者:
張德麟牧師
佈道日期:
2013-01-20
甘心與不甘心的服事
可15:21、羅16:13、徒11:20、腓4:10~13
在服事教會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很多人不畏艱難,甘心樂意地服事上帝、教會。例如十九世紀英國、加拿大在台灣的宣教師。他們遠涉重洋,不畏艱險,醫療傳教、興辦中學、女校,甚至設立特殊教育學校。他們樂意獻上他們一生中最精華的時光給台灣。但在他們服事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他們受到毀謗、攻擊,讓服事者受到莫大的困擾。而在受毀謗、攻擊的那一剎那,我們也免不了看到宣教師們難過甚至不甘心。但,不管是甘心的服事或過程有不甘心的感受,從事後的結果看來,上帝的聖名都得到彰顯。我們就從不甘心的服事說起。
一、不甘心的服事
從教會史看來,很多人不見得一開始服事就是「甘心樂意」的。例如馬可福音15章21節記載,「有一個古奈人西門,就是亞歷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從鄉下來,經過那地方,他們就強迫他同去,好背耶穌的十字架。」這麼簡單的一段記載,其實牽涉不少歷史背景。首先,古利奈在北非。這位從北非來耶路撒冷的西門,他的目的是要一償宿願。一個猶太人總希望一生中有一次機會親自到耶路撒冷的聖殿守逾越節。結果他碰到一件倒霉的事,那就是,當時的巴勒斯坦是羅馬的佔領區。羅馬政府給羅馬軍人一項特權,允許這些佔領軍的軍人勉強當地人幫他們背行李走一里路(參馬太福音5章41節)。而這樣的倒霉事給他碰上了。耶穌背十字架走向各各他,半途已無法繼續行程。一個羅馬軍人的武器輕輕敲在古利奈的西門的肩上。他必須遵守法律幫助耶穌背十字架,我們可以想像,西門一定感到「不甘心」。到達目的地,他一定丟了十字架就遠離現場。但沒想到這件不甘心的服事,卻成就了宣教的大事業。
古利奈的西門背耶穌的十字架。他剛開始一定感到倒霉、屈辱。但當他把十字架交給耶穌後,他心中一定發生鉅變。當他注目耶穌,那為憂苦百姓發言,使瞎子看見、瘸子行走,教導人有人打你右臉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的耶穌。他的心靈一定受了激動。他從北非來,原本要過猶太人的逾越節。但當他離開時,卻成了耶穌的門徒。他回家後,帶領妻子、兒子一起歸向耶穌,而且在羅馬教會熱心服事。他們一家人的熱心到一個程度,稱呼西門時,說他是「亞歷山大和魯孚的父親」。保羅寫信給羅馬教會時說,古利奈西門的妻子是「我的母親」。一段不甘心的服事,卻使上帝的恩典臨及他個人以及全家人。
使徒行傳13章1節記載:「在安提阿的教會中,有幾位先知和教師,就是巴拿巴和稱為尼結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與西律分封王一起長大的馬念,和掃羅…。」這一節出現幾個名字在安提阿教會,他們差遣保羅和巴拿巴作首次把福音傳給外邦人的歷史性傳道。這當中有一個是「稱為尼結的西面」。西面是西門的另一種寫法,尼結是指皮膚黑的人說的W.parcly,認為這個人就是北非人古利奈人西門,如果這個推証屬實,我們發現了一段驚異的事。在各各他那一段心不甘情不願的旅途,造就了一個基督徒、一個基督徒家庭,也造就了普世宣教的大業。
1885年7月19日上午,巴克禮牧師在客家庄二崙主持禮拜,參加當日禮拜的基督徒約二、三十人。禮拜尚未結束,外面傳來打鑼聲,房子大門對外開著。信徒們看到一群人抬八大桶的糞便要衝進來,弟兄門立刻將大門緊閉,並躲在牆角。暴徒們用石塊打開門,用長柄杓舀出糞便,往屋裡一直潑灑,把整個房子都弄髒了。巴克禮牧師站出來對暴徒說:「我們可以不在此作禮拜,不過必須先請官府來作個審斷。」可是他們根本聽不進巴牧師講的話,反而從糞桶中舀出大便,從巴牧師的頭澆下去。巴牧師筆直地站著,任由他們澆糞便。暴徒們不只如此,還動手揪住弟兄們的頭髮,拔他們的鬍鬚,撕破他們的衣服,毆打他們。當巴牧師為信徒求饒,暴徒卻更加暴厲地咒罵巴牧師,甚至用棍子打他。逞凶一陣子之後,暴徒們才離開。
這件事在南台灣的教會幾乎眾信徒皆知。北部的馬偕呢?他傳福音的過程有沒有被人淋過糞便呢?
答案是有。馬偕有一次從外地要回淡水,碰到一老婦人從她家裡出來清洗糞桶。旁邊的一些人唆使這個婦人:「潑他!潑他!」結果馬偕被那婦人的糞水從頭淋下。馬偕繼續往前行。有人看到馬偕可憐,讓馬偕進他的房子清洗換衣服。馬偕在他的日記中說:「有悲傷有喜樂,這就是人生。」
不管是巴克禮說他講那些話是出於「譏諷」,或是馬偕說的「有悲傷」。我們都感受到當事者心中的「不甘心」。這些「不甘心」事後看起來,從整個宣教史來看,反而更激勵後來的人努力作工、突破困難。以我個人來說,我從小就聽巴克禮牧師被淋糞便的故事,不過這故事並沒在我的記憶中造成陰影,這件事反而更激勵我:前輩都如此「辛苦」了,當後輩的我們應該更加勇敢。
二、甘心的服事
羅馬書十二章一節說:「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很多上帝的工人,因認識到服事上帝是「理所當然的」,所以,甘心樂意,化除一切障碍,使上帝的名得彰顯。
馬偕是英雄,一個人靠旅行傳道建立60所教會,將近三千位信徒。建立牛津學堂、淡水女學堂、偕醫館,他靠個人的魅力建立北台灣教會。但他的繼任者吳威廉牧師娘跟他很不一樣。吳威廉牧師深信藉著組織和制度可以幫助台灣信徒明白民主的真諦。而且,吳威廉牧師也認為,用「共識」來推展宣教事工對教會來講,才是可長可久的。他在1904年(馬偕過世於1901年)成立北部首屆中會,使北部教會學習自治。他也努力讓西洋宣教師組成的教士會,不要獨斷地判斷台灣教會當怎麼做,他常在教士會跟其他的宣教師說:「在實行這項決議之前,我們得先和本地弟兄商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和南部英國長老教會不斷接觸,雙方協議,1912年成立台灣大會。台灣教會於是向南北合一的方向前進。
這位宣教師也是建築家,台北很多老教堂,中山北路老馬偕醫院都是他蓋的。今天的總統府蓋的時候,他也參與其中。他在建築禮拜堂的過程中,發現台北的人口不斷增加。因此他力主宣教中心應往這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遷移。於是買下今天台泥大樓附近的土地。這些花了不少錢。也因此,吳威廉遭到不懷好意的中傷:「力主遷往雙連,是不是抽了好處?」吳威廉間接聽到這些閒話自然非常傷心。他16歲在加拿大聽了馬偕的演講立志成為宣教師。後來到北台灣成為馬偕的同工。馬偕過世後,他努力使北台灣教會自主。只因為他有遠見要將傳教中心、神學院搬到雙連,就受到莫名其妙的攻擊。心裡自然難受。他的妻子,吳威廉牧師娘(吳瑪利女士),是台灣教會音樂的奠基者,介紹(咱著來吟詩)給台灣教會。她寫了一首詩歌安慰吳威廉牧師,那首詩歌就是 (你若欠缺真失望)。
台灣神學院從淡水搬到雙連,戰後再從雙連搬到嶺頭。當從雙連要搬往嶺頭時,敲下來的磚由士林長老教會全數承受。所以士林教會號稱,他們的禮拜堂已聽講道一百多年。在這裡我還要加一句:「也聽過吳威廉牧師講道,也聽過吳威廉牧師娘的(你若欠缺真失望)。士林教會的禮拜堂歷史意義真是重大。而我們從上述的資料看出吳威廉牧師夫婦的事奉,真是「甘心樂意」的事奉。
很多人很喜歡腓立比書四章12、13節:「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任何事情,任何景況,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願我們也能像保羅這樣說「或甘心或不甘心,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也願不管是出於甘心或是不甘心,上帝的聖名因我 得到彰顯。
瀏覽次數: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