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獨恩典,賜勇氣帶來改變
唯獨恩典,賜勇氣帶來改變
主講人 / 作者:
鄭仰恩牧師
佈道日期:
2020-11-01
路加福音8.4-8
耶穌的「葡萄園」比喻 (馬太20.1-15)提醒我們,人人都需要上帝的恩典,而上帝賜人的恩典,是超乎人的思考和想像的:它不在於人值不值得、配不配得,因為一切都是出於上帝豐盛的恩典與慈愛。耶穌明白告訴我們,這就是恩典的本質。無論是一大早進入葡萄園的,還是最後一刻才進入的;無論是第一批的門徒,還是現今的信徒,我們能進入上帝國工作,不在於我們具備什麼資格,而是出於上帝的恩典。這就是葡萄園比喻有關於「上帝恩典」的運作原則。至於領受恩典的人會有怎樣的反應,今天要通過「撒種的比喻」來跟大家分享。
撒種的比喻是新約聖經中少數耶穌自己做出解釋的比喻。然而,撒種的景象是常見且易於明暸的,所以每個人可能都有他自己的解讀。一般而言,對這個比喻可能有三種不同的理解,反映了不同的信仰觀點,前兩者比較出自人性的思考,後者則反映耶穌的福音精神。讓我們試著來分析:
第一種理解:撒出的種子就是我們自己,象徵著「人生的呼召」。
這是很常見的想法,把種子理解為自己:「我們就是種子,上帝將我們撒入世界裡去結果實!」這個信念很重要,因為它說明了我們是有價值的,天生我才必有所用!種子本身代表一個成長的機會,是一種「受召感/使命感」(sense of calling)。上帝創造我們每一個人有目的,每個人都有價值,我們應該在現世人生中結出果實來回應上帝的呼召。不過,這個信念也可能有其負面,特別是在長老教會傳統下接受「預定論」的人,深信上帝已經為我們安排人生的道路。那麼,我們是否會想,將來我會不會是個「有用的人」?我會不會是那顆落在路旁,被人踐踏的或是被鳥吃掉的?我會不會是那顆落在石地上,因為沒有水分就乾掉的?我會不會是那顆落在荊棘裡,被擠住長不大的?我想我們在現實的生活中可到看到很多這樣的人。
第二種理解:撒出的種子是我們的行動,代表著「盡力而為」的信仰態度。
種子就是我們的作為,我們就是撒種者。這個說法也有它的兩面性:我們常會在行動上失敗,但這比喻鼓勵我們,你或許會失敗,但只要你所做的事有一天在好土當中發芽,你的行動就會開花結實。因此,盡力去撒種、去栽植吧!只要你願意付出,就可能結實百倍。法國小說家Jean Giono所寫的《種樹的男人》描寫Elzeard Bouffier在34個年頭裡,每天以堅毅的心志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種下100顆的種子,他的行動讓普羅旺斯的大地從荒涼到長成一片的茂盛。在台灣,我們也有「樹王」賴桑的美好故事。然而,這樣的理解也有其負面,當我們年紀越長,就會體認這個世界的現實和殘酷。所以,有時會讓人產生「物競天擇」的想法。此外,這個說法也容易淪入「善行(功德)主義」或「道德主義」的觀點,忘記了「唯獨恩典」的精神。
第三種理解:種子是上帝的話語,是一個恩典的記號,對我們帶來挑戰與改變。
這是耶穌自己的詮釋(8.11-15):種子撒在不同的地方(代表人心),不一定能立即引起回應,但是最後它結出了許多果實。在此,種子指的不是我們本身,也不是我們的行動,而是代表上帝的恩典和信息對我們所發出的呼召,挑戰我們如何回應上帝的道。在我們當中,有些人是聽不明白,自以為是;或是很快接受,卻沒有體驗或經過試煉,因此缺乏根基;或如同石頭的心般堅硬抵抗、自以為義;有時候我們又被其他事物纏拌,像被荊棘擠住,以致不願回應;有時則是冷漠的,根本沒有回應。
然而,最重要的是,這個「道」是外來的,它和我們有一種動態的對應關係,它要求我們去回應,去反思我們的存在狀態。這個道不斷的向我們呼求並提醒:「你以為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嗎?你以為可以按照自己的計畫成就一切嗎?你以為你可以改變世界嗎?不!愚蠢的人哪,可能最需要改變的就是你自己!」
換句話說,「道」提醒我們,我自己才是最需要被改造的,我需要上帝的恩典和接納。在這裡,道就是「稱義」的信仰。它告訴我們,不管你的生命是成功是失敗,上帝要進入你的生命,上帝願意接納你。道也提醒我們,我們都需要改變和成長。當一個人被赦免和接納時,他就有改變的機會。上帝不看我們的出身,不看我們曾經歷過的傷害或所犯的錯誤。因為上帝知道,當恩典臨到人身上時,當人先被接納時,人才會開始改變,也才有可能開始改變。
聖經中提到被上帝恩典改變的故事很多,我們馬上想到「矮子撒該」的故事(路加19.1-10)。這幾年我也讀到德國神學家莫特曼和美國喬治亞州死刑犯Kelly Gissendaner的故事。Kelly因謀殺丈夫而於2010年被判死刑,但她真心悔改且成為新人,並且在艾茉莉大學神學院的監獄神學課程上課,因讀到莫特曼的《盼望神學》而深受感動,在老師的鼓勵下開始寫信給莫特曼,兩人成為筆友並分享從絕望走向盼望的經驗。遺憾的是,經過數次順延,Kelly最後於2015年9月被喬治亞州政府處以死刑,儘管如此,Kelly的故事已成為美好的見證。
在我們長老教會的傳統裡,這樣的一個改變,我們稱之為「帶有轉化力量的恩典」(transforming grace)。我們確信,當恩典臨到一個人身上時,它會帶來改變,可是前提是這個人要先經歷到恩典。一個被別人定義的自我,怎麼樣可以重新定義自己呢?恩典的轉化力量提醒我們,當我們經歷到自己被接納時,我們可以重新定義自己:一個被重新塑造的自我,就有可能產生改變,這是從恩典的轉化力量開啟的。一個像撒該這樣被權力和財富所腐化、扭曲的人,卻被上帝的恩典改變,被上帝的話語轉化,成為一個可以結出豐盛果實的人。
保羅在以弗所書3.7-8強調,他之所以能夠服事,是出於上帝的恩典,是一種特權。他如此告白:「我是最微不足道的,卻蒙上帝賜給我這特權(privilege,原文是「恩典」),成為分享福音的僕人。」通常,講到特權,我們馬上會有不好的聯想,因為有權勢者往往把人們對他們的尊敬當作「特權」,甚至濫用。但是保羅告白,在信仰的功課裡,基督徒只有一種特權,那就是「服事」的特權(the privilege to serve)。
讓我以十年前過世的蘭大弼醫生(小蘭醫生)的故事作為結語。1998年,我趁他最後一次回台灣時請他來和台灣神學院的師生分享信息,他只有簡短的信息:「年輕人啊,要珍惜你們服事他人的工作和機會,要記得,能夠服事別人,是上帝給你們的特權!」(“Young people, cherish your ministry and opportunity to serve others, remember it is God’s privilege for you to serve.”)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服事的特權」這樣既簡單又深刻的信息。這位一輩子謙卑服事人的人格者,臨終時寫下最懷念的「台灣」兩字,最後交待的話則是「要照顧窮人」。
推薦信息
瀏覽次數: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