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福音癲狂的馬偕
為福音癲狂的馬偕
主講人 / 作者:
鄭仰恩牧師
佈道日期:
2018-11-04
詩篇46:1-3,可3:20-21
今天的經文提到:「耶穌進了一個屋子,眾人又聚集,甚至他連飯也顧不得吃。耶穌的親屬聽見,就出來要拉住他,因為他們說他癲狂了。(NRSV: “He has gone out of his mind!”)」為何說耶穌瘋了、癲狂、精神失常?他不是經常幫助精神不正常的人變成正常嗎(可5.15)?原來,他為了上帝國和福音的緣故「連飯也顧不得吃」,以致於在旁人及親人眼中,他已經癲狂了!台灣神學院和士林教會的開創者馬偕,好像也是這樣的一位福音使者,今天透過他的一些故事來和大家分享,也邀請大家一起來關心神學教育。
豐沛的靈性和力量泉源:
馬偕如此描述他的家庭:「我父親喬治馬偕是蘇格蘭高地人… 我祖父曾參加滑鐵盧戰役,他的勇武之血也流傳到我身上,因此一旦我認基督為主為王,基督的命令『到普天下去為萬民傳福音』,使我願成為十字架的戰士,自此一心要成為一個宣教師。」這種蘇格蘭的高地精神帶著「敬畏上帝」的特質,鍛鍊出堅毅、強韌的性格,正反映在馬偕一生那種堅忍不屈、打死不退的宣教態度上。
馬偕出身的教會是「自由教會」(Free Church),自由意為「不受國家掌控」(free from the State),帶有「教會自主性」的意涵,也帶有奮發自立的「志願」精神(voluntarism)。後來,不管是蘇格蘭或加拿大的自由教會都成為「宣教」的教會,直接投入本地和海外的宣教事工。馬偕自己說,他的家鄉佐拉教會至少產生了38位擔任長老教會宣教先鋒的青年。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教會史上不管是南部或北部的早期宣教師,幾乎清一色都是出身「自由教會」的傳統。
馬偕的信仰堅定,一生對上帝全心信賴,這也成為他信仰的力量來源。在由舊金山坐船到香港的旅途中,他頭一次經驗到孤單,心內充滿必須單獨面對新世界和新事工的驚惶。他自問:「我有機會再回到我的故鄉嗎?而我的生命,它經得起這種可怕的遭遇嗎?我會做了錯誤的抉擇嗎?」在那如驚濤駭浪的處境中,上帝藉著聖經的話語帶給他信心:「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詩篇121.1-2);然後是「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詩篇46.1)。毫無疑問的,這種在任何情形下都能確信上帝與他同在的信仰,成為馬偕一生宣教、奮鬥、服事的原動力。
展現寬廣的世界觀:
在馬偕那時代,他的到來代表一個新的世界觀,這反映在馬偕的神學教育:「我每次出去旅行、設立教會,或者探索荒野地區時,都會攜帶我的地質槌、扁鑽、鏡頭,並幾乎每次都帶回一些寶貴的東西,存放在淡水的博物館。我曾經試著訓練我的學生,用眼明察、用心思索,以瞭解自然界蘊藏在海裡、叢林裡、峽谷中的偉大訊息。」
他的傳記提到:台灣的植物學對一個深思的學者,是一個極其有趣的探討對象。對宣教師來說,每一片葉子都是一種言語,每一朵花都是一個聲音。如偉大的博物學家華萊士所說,「對自然之道有了更完整、更清楚的領悟,對於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周遭之物,更相信它們不是沒有計畫的?」在瞭解台灣的花卉後,一個宣教師難道不會變成一個更好的人,以及一個能傳遞更豐盛福音的人?一個改教者難道不會成為信仰更堅定的基督徒?我們以由衷的喜悅和羨慕之心,高呼:「主啊,你的作品多麼豐富!你以智慧創造了一切。地上充滿了你的美好恩典。」
他所推動的新式教育雖然偏重聖經與教義的講授,但也兼授各種現代學科,包括天文、地理、動植物、礦物、物理、化學、地質、歷史、算術、初步幾何、解剖、醫學、音樂和體育等。馬偕對大自然景觀和人文生態的興趣反映了他對創造者上帝的尊崇,以及加爾文思想中深信「上帝所創造的世界就是祂的舞台」的信念。一個有趣的故事:乃木將軍拜訪時北投社頭目林烏凸家裡時,驚異地看到牆上掛著一面世界地圖,詢問之下才知道是馬偕送的。
宣教就是不斷的走出去,跨越邊界:
馬偕是偉大的開拓者,總是以敏銳眼光解讀時代徵兆並開發新工作。他本身非常博學,又努力學習各種技能,所以總能針對人的需要提供協助。到了1880年,當他第一次返回加拿大述職時—也就是來台宣教的第九年,他已經建立了二十間教會,培養了二十名傳道師,並獲得300名左右的信徒,相較於第一位到中國宣教的新教宣教師馬禮遜在廣州一帶工作27年(1807-1834)只得到十位信徒的情景,馬偕的宣教成果可以說十分驚人。
當被問到他宣教的秘訣時,馬偕如此回答:「旅行!旅行!旅行!持續不斷的旅行」值得注意的是,在台灣從事宣教工作的前七年(1872-1879)中,馬偕實際上留在淡水的日子只有175天!平均一年住在家裡只有25天!這讓我們想到宣教學者博許(David Bosch)在《一路上奔走》中的話:「宣教就是不斷的跨越邊界、擴展視野、開創新機、擁抱他者。」
他也常帶學生到各處巡迴旅行。在旅途中,一切都可成為討論的事物,包括福音、人們、如何向人傳講真理、以及創造一切的上帝。而在旅途中,每個人每天都會習慣性的去收集某種東西的標本,像是植物、花、種子、昆蟲、泥巴、黏土等,到了休息的地方時,就對所收集到的東西做研究。在我們早期的學生,甚至到了淡水的學院建好後,都是用這樣各種方式來培訓他們,而每個學生都被訓練成很有效率的工人,不僅講道流利、巧於辯論、也是成功的傳道者。學院現在是我們的培訓中心,但只要是對學生的發展有所幫助、使他們的心思得到活力、心智受到磨練的,我們都放入培訓中。各位弟兄姐妹,我們今天的宣教旅程要往哪裡去?需要跨越哪些鴻溝?可能是新的社區事工,新的族群,新的台灣之子!
對台灣的認同之愛:
馬偕以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為一生的職份。他效法保羅的精神,竭力要將福音傳到「還沒有聽見基督的地方」(羅馬書15.20)。他告白到台灣最重要的目的乃是「宣揚福音」:「我到台灣的目的,就是要把上帝恩典的福音送入未信基督的人心中,當他們歸依基督後,幫他們建立他們的信仰。」因此,馬偕常常告白,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比台灣更美,更可愛。我們常常在唱的「最後的住家」反映了這樣的觀點。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梅監務牧師和蘭大衛醫師於1900年7月在途經日本返回英國前到淡水拜會馬偕,並住在好客的吳威廉和吳瑪利夫婦家裡。梅監務提到,他和蘭大衛都被馬偕對台灣漢人的專注與獻身所震驚…。
一百多年前,馬偕就主張將台灣教會建立為一個「自給自養的教會」,他也主張最有效的宣教模式就是以「本地的宣教人材」為主的團隊。在他將死的時候,他已經預見一個不斷成熟、成長的台灣教會。他自己說:故事到此只講了一半,這些章節只是一部份而已。真正的故事才剛要開始。那些尚待補全的部分,就是上帝的書中尚未有人讀過的章節。福爾摩沙是根據上帝的意旨所建立的地方,而上帝的意旨「將會很快實現,時刻不斷地展開」。這個島嶼將等待上帝的法律來統治。各位兄姐,馬偕的棒子早已交給我們,我們準備好了嗎?
瀏覽次數: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