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餅二魚的啟示
五餅二魚的啟示
主講人 / 作者:
葉景安牧師
佈道日期:
2016-05-15
五餅二魚的啟示
馬可福音六30-44
「五餅二魚」這個耶穌行神蹟的故事,在新約聖經的四本福音書(馬太、馬可、路加、約翰)中都有記載。綜合這四本福音書的記載,我們知道,就在猶太人的希律王殺死施洗約翰之後,並且耶穌門徒在外傳道剛回來時,耶穌便帶領學生想要退到加利利海的另外一邊安靜靈修。根據地理資料的記載,耶穌與他的門徒從迦百農坐船到加利利海的另外一邊的伯賽大,航程總共是四哩,但是這些群眾一聽講耶穌要到加利利海的對岸,也不顧一切走路繞過加利利海,走差不多七、八哩的路程來看耶穌。因為群眾認為,若是能見到耶穌,病痛憂傷都得到醫治,再怎樣辛苦趕路也是有價值。這讓我想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151年宣教歷史中,十九世紀末長老教會初代信徒,因為交通不方便、教會沒幾間,所以當時住在較偏僻的基督徒,為了禮拜天到教會敬拜上帝,常常是需要前一天下午開始趕路,連續走到晚上,就在路邊紮營過夜,這樣趕路到第二天才能赴教會禮拜。他們禮拜完,中午在教會吃午餐,下午馬上趕路回去,一樣在路邊紮營過夜,才能禮拜一早上趕赴工作。對照我們現在物質進步的生活─交通方便、吃穿無缺,禮拜堂設備齊全、教會禮拜中應該有的都有,但是我們應反省,自己是否有如同過去台灣長老會信仰前輩那麼多的信仰熱情?也要思考,我們是否珍惜自己的教會,願意在信仰中彼此用誠實及體貼來互相對待呢?各位兄姐,不管物質生活好亦是壞,只有真正與耶穌基督親近,才能讓我們的心靈得到真正的平安及喜樂。
今天我們所讀的聖經節中描述,耶穌到加利利海的對岸之後,看到這麼多的群眾跟隨他,就憐憫他們像無人帶領與照顧的羊群,所以耶穌在那醫治他們的病痛,並向他們傳天父上帝拯救人類的好消息。但是當天色漸暗,大家亦也肚子餓,門徒就來找耶穌要求讓這些群眾解散自己去找東西吃。根據約翰六5~7的記載,耶穌問他的門徒腓力:「我們要從哪裡買餅來給這些人吃呢?」腓力大概計算一下,群眾中光成年男子就有五千,腓力就應耶穌:「就算是花兩百銀元(就是當時差不多普通人半年的工資)來買餅,也不夠讓每人吃一小塊!」耶穌就應他:「他們不必離開,你們讓他們吃飽!」就這時候,根據約翰六的記載,耶穌另外一個門徒安德烈帶來一個小孩來,奉獻出五塊餅、兩尾魚給耶穌,耶穌祝謝後就分給眾人,結果五千人不但吃飽還有剩,剩的食物集中起來還能裝滿十二籃。
各位兄姐,這個五餅二魚的故事,是耶穌神蹟的記載中最有名的。但是,常常我們一聽到「神蹟」兩字,往往直接聯想到變魔術一樣的超自然現象,也因此有時基督徒會忽略神蹟背後的信仰意義,使神蹟似乎跟迷信差不多。其實,新約聖經希臘原文中,沒有像「神蹟」這樣的專有名詞來指上帝的超自然行動。在新約原文中,我們所講的「神蹟」往往用兩個希臘字來代表,第一個是semeion,就是「記號」的意思,第二個是dynamis,翻譯就是「力量」。神蹟是一種記號,因為耶穌基督通過神蹟,讓人能感受到上帝對我們的愛與憐憫,神蹟也讓我們更加直接能體會到上帝的同在。神蹟也是一種力量的展現,因為耶穌基督用神蹟讓世人看見祂的力量超越自然律、上帝的作為超越科學及人的智慧所能解釋,所以常常上帝在我們身上行的事不是用人有限的智慧所能理解。因此,若沒去體會聖經記載神蹟背後對我們生命信仰的意義,就有可能變得如同看魔術師表演,表演後拍拍手,但是觀眾什麼都沒改變!
在此,通過這個五餅二魚的聖經故事,有幾個信仰功課可學習:
第一 、根據馬可福音六:14~29,「五餅二魚」的故事發生在施洗約翰被希律王處死了後,也是當耶穌的門徒在外面傳福音回來,於是耶穌就帶他們到曠野安靜。我們若參考新約聖經就知道,施洗約翰死了之後,群眾支持的焦點就轉移到耶穌身上,耶穌於是在這個時刻選擇退到曠野,安靜思考自己來到世間所負的使命。另外一方面,耶穌的眾門徒這時亦四處傳道回來,或許有可能因為初步的宣教外在果效而迷失在自己的虛榮之中,所以耶穌就領他們去曠野安靜思考呼召服事上帝的真義。
大家這幾年來應該都聽過一個名詞就是「過勞死」。「過勞死」這個詞是從日文Karoshi直接翻譯過來,就是有越來越多中年人,因為工作過度操勞、休息不夠,工作壓力又太大不知道放輕鬆的方法,就年紀輕輕因為心臟血管問題突然死去。根據統計,日本每年因為心臟病死亡的廿一萬人中,五分之一是因為「過勞死」。但是類似的,人的靈性也有可能會「過勞死」,例如有的基督徒,信耶穌一久,就口氣變越大,謙卑越變越少,就變得眼中別人都是「沒讀冊兼沒衛生」,在教會中看什麼人都不順眼;也有的基督徒,在教會服事越多,生氣的機會越多,快樂的機會越少,因為都在期待別人的讚美,期待越大卻失望也越大,結果將教會本來是敬拜上帝、彼此關心的地方,卻變成是製造怨恨的戰場,整天跟別人不愉快。
列位兄姐,非常不同的,根據聖經記載,當耶穌看到越來越多群眾開始跟隨祂時,耶穌的反應是退到曠野安靜思考,因為耶穌知祂的使命,不是隨人的意思,是要成全天父上帝對人類的拯救,就是要用愛、用替世人的罪受死、復活,用這樣讓人類能脫離罪惡來進入與上帝同在的平安與喜樂。所以,我們也要時時反省,自己信主久了、在教會負擔的責任多了,是否也應該在服事以外,要有機會安靜心來靈修、讀經、祈禱,學習聽上帝的話?我們該誠實反省,自己所做的到底是為了合於人的期待來勉強做,還是真正出於信仰,為著回應上帝的愛、用行動來服事上帝、服務眾人呢?
第二 、耶穌的門徒與耶穌所表現出來的,是兩種不同的對人態度。當天色漸漸晚,群眾沒東西吃的時候,門徒想到的是群眾自己要去處理自己的「問題」。反之,耶穌對門徒的教導,卻是要他們將別人的問題看作大家的問題,大家的問題看作是每一個人的責任。曾有ㄧ個牧師分享過,就是對團體有幫助的問題討論中,尤其在批判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盡量用「咱(我們)」這字,避免用「恁(你們)」這字。因為,既然大家都是在一個團體中,有任何的不好、缺點,團體的每一份子都有責任,因為人與人是會互相影響的,所以團體任何的缺點及錯誤,都是大家共同造成的缺點與錯誤。換一個角度來說,若是在一個團體中間,大家都是用「恁(你們)怎樣、恁(你們)怎樣」來批判事情,這只是表現出一個人是用「在旁邊看別人出錯」的心態來面對團體的事,這反應出來只是自己的驕傲與自私。
第三 、耶穌行神蹟讓五塊餅兩尾魚變成給五千多人吃飽,但是這一切的開始,是從那個平凡的小孩子心甘情願奉獻他所有食物開始。根據聖經專家的講法,五塊餅、兩尾魚是耶穌時代一般普通人出外所帶的「便當」,也就是在世俗的眼中非常普通、粗俗的食物。但是一個小孩子出於愛的付出,通過主耶穌的手,卻能將這卑微奉獻轉變成豐豐富富的恩典,能滿足幾千倍人的需要,後來甚至還有剩。
有時,我們會因為看自己沒什麼特別的能力,沒什麼「喊水會結凍」的影響力,亦無什麼比別人較好的外在條件,所以就失去了關懷社會、關心別人的意願。但是要知道,如同詩人李白的詩句「天生我才必有用」,上帝要我們每一個人活出自己生命的價值,就是要我們在世間有限的日子中,付出行動向周圍的人分享上帝的愛。就算我們的力量微小,但只要出於信心與愛,主耶穌會用祂的手讓這一切變成利益眾人的力量。
神蹟的基礎就是愛。所以,我們基督徒信仰中間最大的神蹟,就是耶穌基督通過十字架、死、復活,讓一切信祂、認祂作生命主宰、照祂的話來行的人能脫離罪惡的束縛,都可以來親近上帝,來與上帝同在。各位兄姐,身為廿一世紀的基督徒,我們所要求上帝給我們的,最重要的並不是有形的神蹟來滿足我們自己的需要;我們當求主給我們愛心越來越加添,讓我們有永遠不會冷卻的熱情來行出上帝的誡命,付出行動來關心別人,來為眾人服務。願主幫助我們!
瀏覽次數:20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