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中的盼望

曠野中的盼望

主講人 / 作者: 
吳文雄牧師
佈道日期: 
2010-12-05

曠野中的盼望

聖經:馬太福音三章1-12節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今天是待降節第二主日,待降節顧名思義就是以信心等待,期待耶穌的降臨,是充滿盼望與喜樂的日子。待降節四根紫色的蠟燭所代表的意義:神聖、尊貴、慈愛、悔罪,因此,我們知道這也是一段反省、悔改、認罪的日子,因為耶穌基督應許他要再來,審判與更新這個世界。
    今天的經文是我們在待降節中常常讀到的:「有施洗的約翰出來,在猶太的曠野傳道,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這人就是先知以賽亞所說的。他說:「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太3:1-3)先知瑪拉基也預言說: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瑪3:1)約翰本身不是主角,約翰是那個預備要修直主道的人,好迎接主的來到。
    在「曠野」傳悔改的洗禮,「曠野」對以色列人是充滿象徵性意義的所在。我們就從這裡來共同思考「曠野中的盼望」。

《壹》心靈的曠野

    這幾年都來台灣的德國心靈大師古倫神父,在「歡慶一個新的開始」一書中說:「今天,曠野對我門來說,正反映出每個人生存感受的圖像。我們會談起城市中的水泥曠野,而當一切變得空洞與荒蕪的時候,我們就會想到人們心中的曠野。曠野象徵著寂寞、孤單。它也代表著毫無意義、缺乏人際關係、生命乾枯以及槁木死灰。」

    這幾年來台灣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天災水患,一次又一次的工業環境汙染的災害,隨之而起的是一波又一波的環境評估草率通過,與生活在被壓迫與強制徵收下全民的環境保護抗爭。國家定位模糊,體育的國際賽事也一再受到打壓,連在台灣也不能拿出自己的國旗。股票市場漸漸回溫上揚,但民生物價高升,房價飆漲,人民感受不到景氣好轉,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過去有人批評台灣是「生活在富裕中的匱乏」,指的是物質生活富裕,但心靈文化極度空虛。前一陣子批評台大醫學院學生,上課「有人吃泡麵、有人啃雞腿、有人打開電腦看連續劇…」的洪蘭教授,她曾經面試報考醫學院的學生,「國內最崇拜的醫生是哪一位?」學生想了半天才回答:「國父孫中山」。洪蘭認為,沒有閱讀習慣,心中才會沒有任何典範人物。

    古倫神父認為:「以今日的角度來看,可以這樣說:曠野是一個被這世代的暴力、不信任、剝削以及破壞的思想所控制的地方。相應於「曠野」的說法就是:『荒涼、未建設的、無人居住的、寂寞的、未開化的、放縱的、醜陋的,以及令人厭惡的。』這些字都能貼切地形容我們今日的心靈狀態。我們內在感覺到孤單與空虛。我們沒有歸屬感,沒有一處足以容身。」

 

《貳》曠野中遇見神

    是的,曠野是寂寞、孤單;黑暗,充滿危險與試探的地方。然而第三世紀興起的修道主義者,他們走向曠野去面對自己,淨化自己,並且尋求與上帝的會遇。在曠野中他們看見自己生命中最終極的根源,經驗到上帝。如同雅各在曠野中才真正經驗到上帝是他的上帝,並且與他同在,他驚歎道:「上主確實在這地方,我竟不曉得!」(創28:16)

    摩西第一次經驗到上帝是在牧羊的曠野中看見燃燒的荊棘,上帝向他重伸:「我是你祖宗的上帝,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出3:6)又在西奈曠野中看見上帝的榮耀,看見上帝的背影。(出33:22-23)同樣,先知以利亞在曠野的何烈山上,在地震、風火石中經驗到上帝的臨在,上帝問他說:「以利亞,你在這裏做甚麼?」(王上19:11-13)

    以色列人出埃及是我們很熟悉的一個故事,摩西當時候向法老王要求:「放我的子民走,好讓他們到曠野過節,敬拜我。」(出5:1)他們在曠野漂流的日子裡,才真正體會到作上帝百姓的經驗。曠野是一個悔改的地方,曠野也是一個生命重新得到更新的地方。

    著名的「非洲之父」史懷哲醫生放棄在歐洲優渥舒適的生活,1913年到非洲加彭的蘭巴倫納(Lambarena)行醫。非洲當時是一個蠻荒,有如曠野,人稱「黑暗大陸」未開化的地方,史懷哲在那裡看見生命的尊嚴,找到他生命的意義,「真正幸福的人,是那些已經開始尋求並知道如何服務他人的人。」他也曾說過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蘭巴倫納,意思是每個人都有他自己值得去奉獻犧牲、服務他人的地方。

    曠野是許多基督徒共同的經驗。有時我們遇到一些艱難,感覺不到上帝的同在,好像上帝沒有為我們開道路,有些人感覺到不甘心、不情願、憤怒,甚至離開上帝。曠野在我們的生命經驗裡,往往也是上帝給我們的機會,引導、管教、安慰,與他重新建立關係的地方。有一句話說:「人的盡頭,是上帝的起頭。」上帝會在我們心靈的曠野中與我們相遇,在那裡與我們一起慶祝救贖的喜樂,轉化我們內在生命的一切,實現詩人的話:「他們經過「流淚谷」,叫這谷變為泉源之地;並有秋雨之福蓋滿了全谷。」(詩84:6)

 

《參》走出曠野

我們的主也時常退到曠野中禱告,「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時候,耶穌起來,到曠野地方去,在那裏禱告。」(可1:35)「耶穌卻退到曠野去禱告。」(路5:16)馬可福音第六章記載耶穌的傳道事工非常繁忙,他與門徒就:「坐船,暗暗地往曠野地方去。」然而人們認出他們,繼續跟隨,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可6:31-34)曠野是耶穌與上帝親密的所在,重新得力的所在。但耶穌並未停留在曠野中,他「走出曠野」,「走入人群」當中,對他們宣揚天國的福音,叫他們悔改。

為了預備修直主的道路,我們必須先走出自己的曠野,把一切的重擔、壓迫、無力感交託給上帝,上帝要進入我們的內心,在我們心靈的曠野中與我們相見,並且轉化我們,醫治我們。耶和華上帝要在沙漠中、在曠野中與我們同行。他要求我們成為一個先鋒者,為彌賽亞的來到預先預備,就是以賽亞所傳達的,要填滿一切山窪,削平大小山岡。就是把一切攔阻我們的,把一切妨礙我們跟上帝建立關係的都要除去、剷平,好預備我們的心回應上帝的愛與呼召。以賽亞的預言轉為大聲呼籲:「耶路撒冷啊,要登高山;報好消息!錫安哪,要大聲呼喊;報好消息!要大聲喊叫,不要害怕。告訴猶大的大小村鎮:他們的上帝就要來了!」(賽40:9)
    從教會歷史來看,第四世紀末以前教會並沒有慶祝聖誕節的跡象,因此「待降節」的舉行大約可追溯至第四世紀末,或更晚的第五世紀,那時候被稱為「聖誕節前的準備期」,同時沿用了主顯節(或稱顯現節)之前用40天的禁食、禱告、默想來等候、預備,呼應耶穌在曠野40天受撒但的試探,40天禁食禱告來預備他的傳道(可1:13),所以教會也用這樣的預備心來迎接耶穌的誕生。這樣看來,待降節的意義除了紀念耶穌的誕生,期待基督的再臨以外,還帶有傳揚宣教的使命。

 

《結論》

    在這待降節的時刻,讓我們再一次面對自己的曠野,勇敢的走入曠野,在哪裡感受到上帝與我們同在,他總會用手托住我們,派天使在我們身邊,有如曠野中以利亞的經驗一樣。願天使帶領我們走過曠野,發現曠野中使我們開花結果的水泉,讓我們經驗到上帝,看見那一直等候著我們,期盼與我們和好,住在我們內心與我們合一的上帝。 

分享此文 ➤

瀏覽次數:2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