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悔改
悔改
主講人 / 作者:
張勝為傳道
佈道日期:
2016-12-04
悔改
太三:1-12
待降節期已經進入第二週,從上週的「期待」與「盼望」中,我們進入這週的主題:「預備」與「信心」。預備甚麼呢? 過節卡片、聖誕禮物與大餐嗎? 這些都很重要,但我們是否也預備好,要調整我們生命的焦點與方向
一、甚麼是福音? 福音是好消息?
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十多年前出過ㄧ張CD叫做 “搖滾主耶穌”。裡面有ㄧ首朱約信(他一頭金色長髮,用沙啞嗓音唱歌的樣子,跟施洗約翰還真的有幾分相似) 創作的歌,叫做<福音不是好消息>,裡面的歌詞是這樣的: 「福音不是好消息、傳給你的壞鄰居。傳說耶穌的事跡,嚇得壞人快逃離 。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大家都別傳福音,傳給朋友就生氣。靠主恩典真灰心,引人歸主哪容易。福音廣傳要奇蹟,世界末日沒人信。最好馬上黑夜來臨,大家才知啥來個後悔莫及。福音不是好消息、傳福音褲帶勒緊。福音不是好消息、苦口婆心誰理你。神經病,沒關係;聽不聽,隨便你。我說半天,你聽不見;我上天堂 你下地獄。嘿嘿嘿!」。這當然是ㄧ種黑色幽默的角度在看待傳福音;不過當我們認真傳福音的時候,不得不指出人有罪的事實。而在長老教會裡有一句順口溜:「地獄黑魯魯,串拐長老和牧師。」施洗約翰重炮打破當時猶太人的安全感:「上帝從石頭中也可以興起亞伯拉罕的子孫!」要是今天約翰在我們當中,或許會說:「不要以為你們是馬偕博士的屬靈後代!以為在台灣長老教會中就是正港的基督徒!上帝從外籍移工中也可以興起比你們熱心的教會!」福音,好像不只是個好消息,反而常常挑戰現有的制度,打破人們的刻板印象和安全感;福音挑戰我們,你有辦法永遠站在上帝那一方嗎?
二、我們都要問自己,你是一個受洗的人,還是一個悔改的人?
真正的悔改,比有沒有洗禮來的重要。聖經中的悔改說的是一種徹底的「轉身」,也就是把生命方向做一種決定性的調整。
經文第七節特別帶我們看到兩個群體,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其實如果對照路加福音三:10-14,給約翰受洗的眾人裡面,提到有稅吏 (猶太人最討厭的)和士兵(在羅馬的統治下,猶太人不需要服兵役);但馬太福音把我們的眼光轉向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法利賽人的原意就是「分別」,他們強調要過分別的生活,特別注重十一奉獻、潔淨禮、守安息日等;他們多為低階官員、民間領袖與聖經教師、受到ㄧ般民眾的尊重與支持。除了成文的希伯來文聖經外,他們也接受並發展出ㄧ些聖經以外的繁瑣信仰規條,以致於後來耶穌也責備他們「廢棄上帝的誡命,為要守自己的傳統」(可七:9)。至於撒都該人,他們傳承祭司血統(可能是「撒都」的子孫 ,參王上 ㄧ: 34、撒下 八:17);他們的社經地位較高,享有部分的政治權力,跟上層階級交好。在信仰的看法上面,他們較法利賽人保守,僅接受摩西五經的權威,拒絕口傳猶太傳統,也不相信死人復活和天使之類的事情(徒23:8)。看起來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都是敬虔信仰上帝的人,為什麼會被施洗約翰責備,叫他們是「毒蛇的孽種」呢?很可能他們不是出自真心,而是一窩蜂跟著民眾,為了沽名釣譽而來;從聖經後來的記載,也可以看出他們常常來找耶穌的麻煩。
在這邊有兩點值得我們注意:
- 悔改是個邀請。這個邀請希望每個人自發性的悔改,而不只是要求別人悔改。
- 伴隨著悔改的是洗禮,這是個重要的象徵記號,卻不是得救的保證。
有時候基督徒會有一種扮演施洗約翰的衝動,看到許多不公不義、或是認為不符合信仰價值觀的事情,就要起來大聲疾呼。但施洗約翰給我們ㄧ個更大的榜樣,就是過一個簡樸祈禱的生活,而不只是用嘴巴叫別人悔改。在基督教的歷史中,也曾有一群基督徒走入沙漠,過一種遠離世俗、禁慾修道的生活,這就是第四世紀在埃及地區的修道運動。現今我們雖然不再強調苦行,但是否也可以學過一種物質更簡單、心靈卻更充實的生活呢?
經過歷史的發展,洗禮後來轉變成加入基督信仰的標準動作;但約翰提醒我們要「結出果子」,這是一種要求、同時也是鼓勵,告訴我們生命的改變是有可能的,而洗禮的外在儀式則是印證我們內在的改變。在全球化的快速移動中,停下來思考一下,我們生命的焦點與中心是甚麼? 是以權力與金錢為中心? 以人脈與文化為中心? 還是我們已經夠忙夠煩惱,只要解決當下的問題就好?約翰邀請我們退到生命的曠野裡,用禱告的心,再次幫助我們意識到有一個將要來的國度,而不是一直被困在短時間的價值觀裡面。
三、 悔改,不只是過ㄧ種道德生活,而是期待耶穌來到我的生活
在猶太人的傳統裡面,當主人出門旅行的時後,僕人要負責為主人提鞋;施洗約翰說「我就是給他提鞋子也不配」是表達自己的謙卑。不只如此,即使做為開路先鋒,約翰也沒辦法百分之百掌握耶穌的心意,而是仍然需要不斷的摸索與對話(路七: 19)。
約翰指出人們的道德問題,但他把我們帶到耶穌面前,讓我們可以領受更大的恩典。相對於約翰是為罪人受洗,當約翰為耶穌施洗時,天反而開了;相對於約翰的粗茶淡飯,耶穌卻常常出席各種餐會,甚至耶穌第一個神蹟就是把水變酒 (約二:7-11);相對於約翰大半時間在曠野中、與一般民眾隔離,耶穌在曠野禁食禱告四十天後,就進入ㄧ般市井小民的生活;相對於約翰嚴厲的信息,耶穌的信息帶著更多的盼望與福音,也帶著神蹟奇事伴隨著祂的傳道(馬太 四:24)。
施洗約翰「在那日」突然地粉墨登場,也就像上帝不知不覺地,進入我們生命的時間軸。在我們沒有特別感覺的日子,當世界好像就照著傳道書所說,「日光之下無新鮮事」地照常運轉的那些日子,當世界仍然充滿著各種紛擾與不幸,而上帝卻保持緘默的那些日子(不要忘了,耶穌的誕生卻帶來伯利恆地區的嬰孩大屠殺),當我們ㄧ如往常地咀嚼著我們時而太鹹、時而淡而無味的生活的日子,上帝派遣祂的先鋒使者,介入我們的生活;他的信息或許刺耳,卻向大鐘一樣敲響我們昏睡的心。這個其貌不揚的約翰,提醒我們要預備,因為上帝的國正在我們意想不到的時候,就突然降臨了。美國作家馬德琳.恩格爾(Madeleine L'Engle)曾經寫了一首名為 “First coming”的歌,歌詞是這樣說:
He did not wait till the world was ready,
till men and nations were at peace.
He came when the Heavens were unsteady,
and prisoners cried out for release.
He did not wait for the perfect time.
He came when the need was deep and great.
He dined with sinners in all their grime,
turned water into wine.
He did not wait till hearts were pure.
In joy he came to a tarnished world of sin and doubt.
To a world like ours, of anguished shame
he came, and his Light would not go out.
He came to a world which did not mesh,
to heal its tangles, shield its scorn.
In the mystery of the Word made Flesh
the Maker of the stars was born.
We cannot wait till the world is sane
to raise our songs with joyful voice,
for to share our grief, to touch our pain,
He came with Love: Rejoice! Rejoice!
我們士林長老教會在這個季節,也共同努力舉辦各種活動,向我們身旁的人做見證、傳福音。你的心預備好了嗎?讓我們不只參加各種活動, 更預備自己、向主悔改,讓耶穌對我們的生命發出新的聲音。
思考與分享:
- 目前生活中,給你最大安全感的是哪一部分?為甚麼?
- 你是否願意在聖誕節期中,找出你目前生命中可以「悔改」或「調整」的部分?
瀏覽次數: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