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了?

回不去了?

主講人 / 作者: 
鍾俊彥傳道師
佈道日期: 
2012-04-15

回不去了?

約翰福音廿一:1-22

基督徒一生行走屬天生命之路,有三件大事:起點(開始做基督徒),終點(目的地),方法(如何行走)。路加5:1-11以及約翰21:1-22兩段經文,啟示我們認識做基督徒的「起點」,也就是耶穌的「漁人呼召」。從這個呼召開始,一個人,成為跟隨耶穌的門徒,走上「做基督徒」的漁人生命之路。

路加5:1-11細緻而深刻地描寫了這個耶穌受難之前對門徒的呼召。呼召的一開始,漁夫們與「上帝國」的耶穌相遇了。耶穌是施做上帝國的彌賽亞事工(路4:4-44),使人的生命復原(醫病),展現終末上帝制服撒旦的權能(趕鬼),更用真理的話語,醫治靈性的盲目,宣告上帝「拯救恩年」的到來(路4:18-19,引自賽61:1-2,58:6),讓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受壓迫的得自由。

然而,路加告訴我們,漁夫遇見耶穌當時,並不快樂。他們一夜捕魚卻徒勞無獲(路5:5),灰心地洗著討生活的漁網,對耶穌的真理沒多大興趣(路5:2)。似乎對漁夫來說,耶穌不過是個教授理念的宗教「老師」(路5:5彼得稱呼耶穌夫子),無助於現實人生。但耶穌主動走上彼得的船,進入了他的生命,藉由一個親身經歷的神蹟,改變了彼得的一生。

在這個神蹟裡,一夜無所獲的彼得等漁夫,經驗到「人的盡頭,上帝的開端」,體會神蹟本是「上帝的」神蹟,唯有上帝才能成就。捕到爆滿的魚,讓這群漁夫深切體會那位餵養生命的上帝,恩典的上帝,即時供應了身為漁夫的所最需要。

耶穌的神蹟,也讓彼得學習聽命與順服。在遭逢絕望之際,倘若沒有順服並憑藉耶穌的命令而勇敢嘗試,如何經驗上帝的大能?耶穌的神蹟,更為彼得帶來深層的生命認識。他認識到自己,是徒勞、鄙俗、有限的魚販,是盲目、固執、自我的罪人。他只能捕魚,只會捕魚,也只想捕魚。路4:38記載耶穌醫治了彼得岳母,顯見彼得其實早知權能耶穌,卻仍不願打開心門請耶穌進來。

在此同時,彼得更認識了耶穌。原來祂不是宗教老師,而是生命的「主」(5:8),是超乎人所能想像的權能上帝(5:9-10驚訝),是接納罪人的慈愛之神(5:8彼得自慚形穢請耶穌離開,5:10耶穌以「不要怕」回應接納)。

這就是神蹟,讓人真正認識自己,認識上帝,開創了一個徹底轉化與改變生命的契機。這此,耶穌呼召了彼得(5:10),不問彼得的身分、能力、狀態與品質,無條件地呼召了他。這個呼召,不在神聖時空裡,而是凡俗的生活中。這個呼召,耶穌設立了一個「從今以後」的轉折點,是一個人告別過去、迎向新生的開始,「漁人」生命的開始。

在此,彼得踏上經歷生命的「本質」、「目標」與「關係」的改變之路。他不再做「抓死魚」的魚販,而是獲得「活人生命」的漁人,因為他與耶穌基督合而為一。一方面,彼得憑藉十架耶穌的救贖,擺脫遭受罪性綑綁而走向死亡的舊生命,另一方面,他倚靠耶穌復活的大能,在基督裡有了基督的新生命。漁人彼得,不再徒勞追逐短暫、易變、有限的世界之物,他轉向永恆、不變、無限的上帝,不再盲目滿足人性慾念,而是轉而尋求上帝良善旨意在他生命中的實現。

漁人彼得要透過跟隨耶穌,和祂建立親密相契的關係,不再因自身的罪惡而與耶穌對立(路5:8離開我這個罪人)。漁人彼得更要和他的漁夫朋友,從利益的「夥伴」(路5:7夥伴原文 metoko ,意思是生意同夥),轉變成為生命的「同工」(路5:10, koinonos )。

聆聽並領受了耶穌呼召的這群漁夫,站在「做基督徒」的起點,以實際行動回應了這個呼召。他們撇下所有,意味著堅決和魚販的生命一刀兩斷,他們跟隨耶穌,單單與祂建立生命關係,因為深知,耶穌與世界,舊魚販與新漁人,壁壘分明,一個人豈能同時事奉2個主(太6:24)?

生命是一連串奮鬥的過程。是的,基督徒的漁人生命之路,在耶穌的十架受難之死中,遭遇莫大的挫敗。約翰21:2-3告訴我們,這群跟隨耶穌的失意門徒,想要回去過魚販的生活,沒有耶穌的人生,沒有信仰的世界。但是,耶穌復活了,來到他們失敗的海邊,再次對他們顯現,與他們相遇,進入他們的生命,也再次施做一個捕到突破絕望的爆滿之魚的神蹟。

不同以往的是,這個來自復活耶穌的神蹟,使門徒更深認識到,祂就是「終結死亡」的生命之主,是「漁人生命」的保證(約21:6捕到爆滿之魚,象徵「得人漁夫」應許的實現),祂保全了普世的漁人團契即教會(21:11,捕到象徵普世的153條魚,漁網沒有破裂),更寬恕赦免了這群軟弱背棄的門徒,儘管他們深感背棄的羞恥(21:7),仍被耶穌接納回到最後晚餐的餐桌上,同桌吃飯和剝餅(約20:9-13)。

就在這裡,耶穌再次發出了漁人的呼召,那是更深刻的召喚,一個上帝與人的心靈對話。耶穌3問彼得(約21:15-19),3問所有教會、牧長與基督徒。在這3問中,在在暴露了人的軟弱與挑戰。當耶穌問彼得能不能用上帝無條件的「愛」( Agape )來愛祂時,彼得只能回答有限的人情之「愛」( Philia )。當彼得被問到是否愛耶穌勝過「這些」(21:15),迫使彼得不得不認真面對生命中最重要的,究竟是魚販的世物,還是漁人的耶穌。

彼得再度失敗了嗎?不,是再次被耶穌接納了。在「第三問」中,耶穌主動改用「 Philia 」的愛問彼得,顯示祂體諒肉身之人的困難。甚者,耶穌轉化彼得的軟弱與羞愧,賦予責任與擔當,交代彼得對祂的羊群(包括大羊與小羊)給予全人關顧(包括餵養與牧養)的使命(約21:18-19)。儘管,彼得感到掙扎,但耶穌依然願意一次又一次,呼召彼得來跟隨祂(21:19-22)。

彼得,耶穌失敗的門徒,上帝恩典揀選的兒女,自此宣告一個「回不去又回得去」的基督徒人生:耶穌復活了,這位復活的耶穌,以馬內利的主,同在上帝,必定會與基督徒在他軟弱失敗之地再次相遇,必然在那裡再次施行神蹟,也將一次又一次在那裡發出漁人的呼召,交代漁人的使命。因此,基督徒「回不去」了,回不去一個沒有耶穌,沒有信仰,沒有漁人生命的世界;但恰恰在此,基督徒卻又永遠「回得去」,回得去耶穌的懷抱,耶穌的信仰,耶穌的團契,耶穌的漁人生命!

漁人的呼召,基督徒撇下舊生命,跟隨耶穌的新生命起點,您發現了嗎?願我們再次側耳傾聽耶穌的呼喚:「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成為得人的漁夫。」(路5:10)

分享此文 ➤

瀏覽次數: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