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地為業
分地為業
主講人 / 作者:
蔡南信牧師
佈道日期:
2020-06-21
約書亞記十八1-10
約書亞書十八章1~10節很明顯就是談到以色列民族在進入迦南地的過程中,在上帝面前共商分地、分配上帝賜予的產業。乍讀之下好像跟今日你我的生活處境沒有直接的關聯,但若仔細思考,就發現對現今你我的教會生活、社會生活有特別的提醒!
首先讓我們了解這段經文的背景。當摩西將以色列民族從埃及領出,在曠野40年之後,來到約旦河東岸。此時,摩西將領導的棒子交給約書亞,也預先分配約旦河東岸的領地給迦得、流便、東瑪拿西等兩個半支派。因此,在約書亞記十四章就看到,約書亞在尚未度過約旦河、取得迦南地之前,預先為九個半支派分配應許的約旦河西岸領地。
故事敘述來到約書亞記十八章,看到約書亞再次分配約旦河西岸的領地。但此時,似乎猶大、西瑪拿西、以法蓮等兩個半支派已經取得領地,尚有七個支派未取得。甚麼原因我們不清楚,或許正在戰事的進程中途、或許是七個支派的怠惰,因此第3節約書亞發出言語的動機可能是出於提醒,也可能出於責備。無論如何,就如期中檢討一般,在上帝的面前(在示羅設會幕/上帝的居所)為過去的努力獻上感謝、為再來努力的方向做進一步規劃。
為督促族人趕快付出行動、以實現上帝賜予迦南地的應許,約書亞採取了一個策略:提醒這是上帝應允賜予的產業,透過派人實地畫圖、建立異象,然後帶到上帝面前,以拈鬮(抽籤)的方式求問上帝的心意。而這個策略,正提醒著今日的你我。
一、上帝的產業
分配財產是很多人的經驗,但經文中分地的意義不只是分配財產,更具有:安身立命、顧守產業、生養眾多的提醒。當個別支派被分配到土地後,也就宣告從此安定在上帝所賜的土地上,並在其上被上帝牧養,也被交賦守住上帝的產業之任務,並在其上生養後代延續民族的命脈。
教會,亦可視為上帝賜與祂百姓的土地。新的以色列民族,在聖靈降臨、設立以基督為首的教會中,得到屬靈的牧養。但,教會中不同年齡族群需要不同的牧養,所以教會就形成不同的組織-團契、小組等,這如同分配土地的概念。當不同屬性的會友被安置在教會適當的組織中,協助會友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形塑歸屬感、榮譽感、責任心,在上帝所賜的土地中尋得可獻身的祭壇,在參與服事中肯定自我而榮耀上帝。
二、畫出異象
約書亞要七個支派選舉代表、到預定取得的土地親自走一趟,並按所見的畫成地圖。這是很實際的策略,直到今日敵對的國與國之間也存在"敵後工作"的間諜在做相同的工作。因為畫地圖的意義在於:了解實況、設定目標、激發行動。畫地圖可以畫出異象、畫出未來藍圖、預見前景,因而激發行動的動力。
任何組織團體若要成長、往前邁進,都要歷經畫圖的歷程,教會亦同。畫圖亦即計畫。要畫出適切的圖,就要實地走一遭;要規劃適切的計畫,就要走入服事之地。因此,今日教會要畫出異象,必須透過從探訪、關懷、走入社區、了解社會動脈等親臨現場,才能看見宣教契機。並且,在一次次的聚會、會議中觀察分析,檢討再出發。
三、尋找上帝的心意
約書亞並沒有忘記這個民族是以上帝為君王的信仰群體,所以在短短10節經文中提到要在上帝的面前為他們拈鬮/抽籤三次(6、8、10節)。拈鬮的意義是:透過宗教儀式,尋求上帝心意、尋求上帝幫助、讓上帝掌權。換句話說,不是按著個人的感動,或是感官知覺的領受,而是必須再次來到上帝面前驗證。
所有宗教信仰都有特定的儀式,以尋求所敬拜的神明幫助。而基督信仰團體的具體呈現就是"禱告"。開會前後的禱告,重要聚會前後的禮拜,特別當教會人事的選舉或重大議題的決定,為避免人的私心、讓上帝完全掌權及開路,藉由禮拜與禱告讓上帝掌權,透過聖靈感動眾人而決定出合神心意之事。
四、盡忠於職份
約書亞分配土地給眾支派,每個支派的土地大小不同、資源不同、面臨的困境也不同,支派之間是否會計較?我們不得而知,只知道眾支派都順服在上帝的心意,而各歸領地紮營屯墾。原來,這些不同並不是重點,如何好好顧守及運用上帝所給予的土地才是上帝所看重的。
當進一步深思分配土地的涵義,除了有形的產業,也能衍伸詮釋成上帝給予每個人不同的職位及責任。換句話說,在教會的職份、在職場的任務、在學校的身份、在家庭的角色等,也是上帝分配給你我的土地,讓我們在其中榮耀見證主。因此,職份的差別不是重點,重點是盡忠於自己所領受的職份。這也呼應馬太福音25:12-30所載耶穌以比喻的教導。
分得土地是恩典,更是責任;領受職份是恩典、抑是責任,而非取得及濫用權力。
PCT歷史中的分地故事
今年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155年,也是台灣北部宣教148年。主後1871年12月29日馬偕牧師抵打狗(高雄)之後,在1872年1月1日抵達阿里港(里港)見李庥牧師(1865年之後第一位來台牧師)。他從信徒的分享中知道,福音只傳到大甲溪以南,而李庥牧師也鼓勵他往北部宣教。據馬偕牧師的日記1月5日記載,在李庥牧師的家中祈禱甚久,結束後他告訴李庥牧師決意前往台灣北部宣教。之後他努力學習漢字、台灣文化及語言,也隨李庥牧師拜訪數間已建立的教會。因此3月7日由李庥牧師陪同、搭船往北部出發,9日抵達滬尾(淡水)。為要視察宣教的最北站,11日兩人開始步行南下,當日抵達中壢。12日行至竹塹(新竹)、13日到白沙屯、14日到大甲。15日進入平埔族的部落大社,是英國教會的宣教區。21日再步行到內社(鯉魚潭),之後數日在今埔里一帶的平埔族部落巡迴訪視醫療牧養,直到4月3日李庥牧師繼續往南、而馬偕牧師北返。在分離時,約定以大甲溪為界,溪南為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區、溪北則為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區。馬偕牧師抵達滬尾時是4月6日,將近1個月的時間查訪了上帝交付給他的產業。
從這個故事來看,馬偕牧師也是經歷了在走訪中看見異象、設定目標、尋求上帝的心意,然後盡忠於職份。
結論
願眾兄姐藉由今日經文的提醒,看重上帝恩賜的產業,也就是上帝安置你在教會中的處所(團契/小組),安定在其中的牧養而靈裡成長。並且,得提醒真正的關懷服事,是真實地走入關懷之人的生命中、走入社區之中,才能看見宣教異象,設定目標規劃進程,並在上帝面前確認旨意及尋求引領,而後盡忠於所交託的職份,才不致於落入"空佔土地不結果"的懊悔中。
瀏覽次數: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