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的態度

宣教的態度

主講人 / 作者: 
許承道牧師
佈道日期: 
2017-06-18

出埃及記十五:22-27;腓立比書二:12-16

上週主日我們分享到宣教師David Bosch(大衛伯席)的話:「宣教就是傳盼望,把盼望帶到絕望的人當中。」宣教,必定會有多方面的接觸,甚至以各種專業技術提升他人的生活品質;但最重要是帶給人盼望,不論在經濟、心靈、政治,或是在個人的前途,以及在許多的無奈和黑暗裡,宣教就是在人的需要中,帶來上帝的應許和盼望。

一、在「不同」中學習

當人抱著理想使命,或背負任務重擔到異地時,會面對不同的生活、價值觀、習慣,我們稱之為「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所以需要一段適應期。但在任務結束,出外人把已適應的異地文化帶回自己家鄉時,會產生另一種「反文化衝擊reverse culture shock」。這常發生在宣教士、外交人員、留學生、商人等長期駐外者的身上。

短宣是一種呼召,會經歷屬靈的衝擊。雖然時間短暫,但參加的人都願意跨出自己的舒適圈,不論參加的原因是「不以福音為恥地大發熱心」,或是遵守「使萬民成為耶穌門徒的大使命」,都是上帝將立志行事的感動放在人們心中。保羅說:「12你們向來是順服的,不但我在你們那裏,就是我現在不在你們那裏的時候更是順服的,就當恐懼戰兢完成你們自己得救的事; 13因為是上帝在你們心裏運行,使你們又立志又實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二:12-13)

因此即使只是為了在短宣中尋找人生方向、體驗人生,也非「不屬靈」,因為這看似自私的心態,也是一種自私的謙卑,知道在短短的宣教期間,能貢獻的有限,只有在其中學習、經歷上帝的作為。

所以短宣見證之後,參加的人要再次被上帝呼召,更勇敢地走回舒適圈--故鄉,進入自己的長宣工場;不過這個舒適圈已經不像以往的舒適了,因為在短宣中經歷的感動,都挑戰著回到自己的社群長宣工場後,要用新的眼光去服侍身邊的人,重新定義、學習「彼此相愛、互相包容」的信仰功課。

二、從瑪拉到以琳

出埃及記十五章記載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過紅海後,士氣高昂、信心堅定地向前行,因為上帝既使他們脫離奴役,必定會帶領他們進入更好的生活。但是他們第一個落腳處卻是名叫「瑪拉(marah)」的小地方。「瑪拉」是「苦」的意思,當地的唯一水源,竟苦到無法飲用,以色列民開始向摩西發怨言、向上帝抱怨。

當你碰到問題,覺得自己再也走不下去時,情緒會告訴你:回到舊有的生活、過去的環境,因為那是你最舒服、熟悉的地方。但,你到底要回去哪裡?

於是上帝解決了百姓的困難,不僅在身體口渴的需要:「耶和華指示他一棵樹。他把樹丟在水裏,水就變甜了。」(出十五:25)上帝還預備好百姓心靈食物:「耶和華在那裏為他們定了律例、典章,在那裏考驗他們。」上帝說:「你若留心聽從耶和華-你上帝的話,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側耳聽我的誡令,遵守我一切的律例,我就不將所加於埃及人的疾病加在你身上,因為我是醫治你的耶和華。」(26節)

以色列百姓繼續往前行,到了「以琳(Elim)」,樹多之處,美麗多水如同度假村般。在那裏有十二股水泉,象徵以色列十二支派,如水長流富有生命力;七十棵棕樹則象徵七十位長老(出廿四:1、9,民十一:16),是管理以色列人,給予蔭庇。他們就在那裏的水邊安營。從瑪拉到以琳僅相距7英里(約11公里),連一天的路程都不到。以色列民不曉得距離竟然這麼近,因為他們從來沒走過這條路。但那些回到埃及的人,卻再也沒有機會看到了。

三、宣教的態度

從瑪拉到以琳,培養我們一種宣教的態度。許多人在事情沒有照自己預期或計劃來進行時,就產生負面情緒,開始生氣、沮喪:「怎麼會這樣呢?不做了,我累了。」美國大都會國際事工牧師比爾‧威爾森(Bill Wilson)說:「你的委身,要強過自己的情緒、感覺。」委身是作選擇,是一個決定,一種奉獻的行動。它的動力在於委身的對象及自己的動機。

宣教就是傳盼望,而且是在「不同」的文化、情境、能力中分享盼望的福音。士林人到新塭、南投、馬來西亞,「大人」經驗進到「小孩」情境,專業人士到古早味社區,都是在「不同」中分享耶穌的愛。而在面對各樣「不同」所帶來的衝擊時,會有身在「瑪拉」的苦,縱使有水,也是苦不堪喝。面臨生命中的「瑪拉」,摩西帶領以色列百姓,從「至苦之地」堅持至「泉源之處」:

  1. 當你到了瑪拉,要繼續走。每個生命都有一段至苦故事,縱使委身宣教、全心服侍,也會一再經歷疾病、誤解、憤怒、挫折。但是上帝的律例、典章必指引我們,所以我們可以說:「我也去過瑪拉,但我『選擇』不留在那裡,而是繼續往前走。」
  2. 你「隨時」都可以從瑪拉到以琳。生命歷程有無數選項擺在眼前要我們做出決定,而每個決定都帶出相對應的結果,都會產生不同影響;有人自憐自艾,有人繼續憤怒苦毒。要把握「隨時」,上帝給我們的機會,離開苦水,進入與上帝同腳步的服侍涼泉。
  3. 瑪拉靠近以琳,但是以琳也挨近瑪拉。苦水與甘泉才一牆之隔,稍不留意,鬱悶、沮喪、生氣的情緒馬上迎面而來,使你落入回到瑪拉的路上。保羅說:「14你們無論做甚麼事,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 15好使你們無可指責,誠實無偽,…」(腓二:14-16)既然來到以琳甘泉之地,就不落入怨言、爭論、虛偽、悖謬的瑪拉。要往前進,讓我們進入顯明生命之道的迦南美地。

「宣教」,分享盼望,這就是基督徒的生命態度,是一股動搖世界的力量。除了參與短宣的同工、兄姊之外,如果我們都配備聖經的真理與美好的靈性,以委身的態度從事家管、科學、農業、政治、教育、社工、服務或商業等工作,去滿足上帝託付我們的使命,將醫治帶給患病者,將安慰帶給將亡者,把食物帶給饑餓的人,為受欺壓者爭取公理;這就是上帝的宣教,是一股改變世界更深、更廣的力量。

【禱告】

親愛的天父,當我陷在自我中心的心情,以至於看到「不同」,就排斥它、或自我退縮,像在瑪拉苦境中一般時,感謝祢為我預備生命所需要的以琳甘泉。

懇求生命的主,幫助我把握在以琳甘泉之地的喜樂滿足,願意與人分享盼望的福音;求主賜給我智慧與力量,使我能夠反映出祢的明光,照亮週遭需要的地方。奉主耶穌基督聖名祈求。

【思想與分享】

  1. 我有過「文化衝擊」與「反文化衝擊」的經驗嗎?我曾經在「不同」的國家社區、語言文化中生活工作嗎?面對「不同、衝擊」,我如何調整、內化?請分享學習到的功課。
  2. 在我生命中,有甚麼瑪拉(憤怒苦毒)?有經歷過以琳(喜樂清泉)嗎?
  3. 在哪個領域裡,用甚麼方法?我比較熟練、比較容易與人分享盼望?
分享此文 ➤

瀏覽次數: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