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上帝的面

見到上帝的面

主講人 / 作者: 
鄭仰恩牧師
佈道日期: 
2013-06-02

見到上帝的面

經文:創世紀32.22-32;何西亞書12.3-5

以色列的先祖雅各與上帝有兩次深刻相遇的經驗,第一次相遇記載在創世紀28.10-19,雅各夢見天梯,上帝向他顯現,並且應許要與他同在。但當時雅各還沒有經歷到上帝恩典改變的力量,直到在雅博渡口和上帝相遇。事後他將該地取名為「便以利」,意思就是「上帝的面」。講到「面」,我們想到在東西方文化裡兩個相關的概念:

  1. 第一個是西方文化裡的「面具」(mask)。在希臘戲劇裡一個演員會藉著面具來扮演好幾個角色。由拉丁文的面具( persona )延伸出「人格」(personality)一詞。面具不但反映一個人的身份,也代表其人格特質。習慣戴假面具的人,很難展現真性情。在西方文化裡,一個「言行一致」的人,我們稱讚他是一個正直的人。
  2. 第二個東方文化裡的「面子」(face)。台灣人受傳統華人文化影響,很「愛面子」。日本統治台灣的民事長官後藤新平曾說,「台灣人怕死,愛錢,要面子,可以依此治理之!」俗語又說:「贏了面子,卻輸了裏子」,這就指向內外、表裡不一致的問題。

[一] 雅各的人生以及和以掃的宿怨與心結:

雅各的人生故事相當複雜,也很富戲劇性,從創世紀25-35章都是以他為主角。不過,何西亞書12.3-5很精簡地描述了他的一生,若再加上12.12,他的人生可以說是由七個動詞組成:「抓住腳後跟、逃跑、服事人、牧羊、摔跤、得勝、啼哭」。雅各的人生是拼命追求、緊抓不放的人生,也是逃跑、欺騙、愛哭哀求的人生。

雅各並沒有像亞伯拉罕、以撒或約瑟那種英雄式的性格,他的人生表現也不出色。他或許運氣不錯,也有了財富和事業的成就,但他似乎總是受人擺佈(先是被強勢霸道的母親主宰,後來被母舅控制),從來沒有真正活出過自己。猶太學者Elie Wiesel認為雅各其實生性內向害羞,沒有自信,個性溫和懦弱,常常愛哭(親吻拉班時哭,親吻以掃時哭,人家親他時則是大家一起哭),他似乎從未想要主動開創自己的道路。換言之,他是一個需要蛻變,重新做人的人。

[二] 雅各和以掃的會面 vs. 雅各和上帝的會面:

在今天的故事裡,雅各面臨了人生最大的危機。他年輕的時候欺騙兄長以掃長子名分,後來更欺騙了老父的祝福,一個以「欺騙」起家的人,要如何去面對過去被他欺騙過的人?

雅各的作法是先派人去探消息,並以低姿態客氣地請安(32.5)。結果,以掃以沈默但卻快速的方式回應:「帶了四百人,要來跟你相會。」(意思是「要來找你算帳!」)可以想見的,這個消息讓雅各「大大的懼怕」(32.7) 於是,雅各先將家產財物分成兩批,然後再派大批人馬、財物當做「見面禮」,心想:「我要用這些禮物贏得他的歡心,見面的時候,他也許會饒恕我。」(32.20-21)

試問,雅各在此的作法是不是另一次的欺騙?或者,這是復和的起步?面對以掃,這個愛恨交織、最讓他害怕、卻又應該是最親密的兄弟,背負著一生的重擔和罪惡感,害怕、慌亂的雅各是孤獨的,獨自在河岸邊回顧、反省自己的人生,他似乎感覺到他的人生即將有大的轉變。很顯然的,他對自己過去的人生是質疑的,甚至是悔恨的。

接下來的記載是很神秘難解的:「有一個人來跟雅各摔角,一直搏鬥到天快亮的時候。」(32.24) 這個陌生的攻擊者充滿神秘,他的身份是逐漸顯示出來的。在他那看似有限的表現(24, 25a)的背後,卻積聚著極大的力量以及強烈的啟示(25b),雅各向他祈求祝福顯示他逐漸體認到上帝存在的真理,後來的對話更讓他明白「啟示」的本質。更戲劇性的是,「那個人看自己勝不過他,就在他的大腿窩上打了一下,大腿就脫了臼。當雅各要求祝福時,那人說:「從此以後,你不再叫雅各。你跟上帝和人搏鬥,你都贏了,因此你的名字要改為以色列。」

雅各(Jacob, ‘ yaqob ’)意思是「緊抓腳跟( ‘aqeb ’)」或是「欺騙(‘ aqab ’)」,以色列(Israel, sara )卻是「搏鬥」、「堅忍」的意思。這兩個字根的意思相近也相關,但帶有轉變的意義,因為上帝的恩典介入了。事件後,我們發現,舊的雅各還在,但卻已經被轉變、改造為新的雅各,即以色列。

在這場會面中,上帝主動出擊,在見面中除去了雅各的驕傲,挑戰他的「緊抓不放」、「欺騙」與「自我中心」的特質。上帝的目的是肯定雅各的堅持、搏鬥、求勝的人生動機,但也除去他的自滿與驕傲,讓他學習依賴上帝,願意真實地面對上帝。對雅各而言,這場會面既是勝利,也是失敗,上帝既肯定、接納,也否定、改造。跛腳的雅各,在初露的陽光中,在新的人生舞台上一擺一擺地出現,成為新的以色列。新的雅各,帶著恩典的記號,也帶著盼望的新記號,將開創以色列民族的新命運。

故事剩下的部分可以簡單帶過:雅各和以掃的會面可以說是延續他和上帝的會面。雅各對以掃說:「你現在這樣恩待我,我看見你的面,就像看見上帝的面。」這真是一個美好的結局!在上帝的恩典中,雅各得到改變,也和敵對的兄弟和好,他人生最大的危機被上帝所化解了。但是,不要忘了,關鍵在於:這些都是在他和上帝面對面相遇之後的結果。

[三] 讓教會成為人們和上帝會面的地方:

各位弟兄姊妹,信仰的本質就是「和上帝面對面」,這也是信仰的危機與轉機。事實上,也只有當我們「和上帝面對面」以後,我們才得以「和自己面對面」、「和他人面對面」、「和世界面對面」。

今年上映的電影《悲慘世界》成為眾人關心的焦點。故事裡充滿制度的不公、法律的無情、在惡劣處境中人踐踏人以求生存的醜惡面目。雨果是同情人民、支持共和理想的,但是他提供的答案既不在血腥的暴動革命中,也不在冷酷的制度裡。他用一個「被愛」的經歷,帶動一連串因愛而改變命運的見證,似乎在說服人只有在基督的恩典裏,才有真正的自由,真正平等的對待,真正人性尊貴與美善的恢復。尙萬強在主教的眼中,找回自己的真實本相,那是過去19年野獸般彼此對待經驗中所缺乏的。從此他也如此看待每個靈魂深處的面目,藉著主教,尙萬強看見上帝的面,也認識自己的價值,這帶給他真實的悔改與新生。

就像一開始所說,我們台灣人常常掛著面具,不真實,活在虛假或做作中;或者,我們愛面子,常常只看表面,或在意別人的眼光。在台灣的政治生態中,主政者的虛假和不真實,。在台灣的政治改革和社會革新過程裡,我們同時需要心靈的改革,培養真實面對生命的誠信哲學,以及內外、表裡一致的生活態度。雅各的故事告訴我們,當我們和上帝「當頭對面」時,上帝要拿掉我們的面具,也要除去我們愛面子的心態,讓我們真實面對自己,面對別人,面對世界。

分享此文 ➤

瀏覽次數: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