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的日食,今仔日互阮
阮的日食,今仔日互阮
主講人 / 作者:
張德麟牧師
佈道日期:
2009-05-17
阮的日食,今仔日互阮 張德麟牧師 馬太福音6:9-13
今天所讀的經文是主禱文,天主教稱為『天主經』,是主耶穌教導我們的禱告文。經文記載於馬太福音六章4~13節及路加福音十一章2-4節。這些經文對基督徒很重要,我們不只把它當作禱告的典範,也常在禮拜的儀式中使用它。今天我們要探討它中間的一段經文「阮的日食,今仔日互阮。
」
首先我們須了解「食」、「食物」在過去是怎麼了解的?arton這個字,中文、台語譯本譯為「食」、「食物」,英文則譯為「餅」。過去有人將它解釋為(1)聖餐的餅(2)屬靈的糧食(3)指出這裡的餅指的是耶穌自己(4)天國的餅。以上的理解今天已不是主流,但我們不能否認,我們信仰的前輩很多人是這樣理解的。
那我們今天如何理解「arton」這個字呢?我們目前了解為「餅」為「食物」,它指一般吃的東西。如果這樣求:「阮的日食,今仔日互阮」這句禱告文可帶來多少信仰上的反思呢?
一、它告訴我們:上帝關心我們的身體
在五餅二魚的故事中,眾多人聽耶穌講道,沒有食物。門徒希望群眾自己買吃的,但耶穌說:
「你們給他們吃吧!」上帝是關心人身體飢餓的上帝。
上帝關心我們的身體、關心我們整個人(靈、魂、體)。耶穌告訴我們要為飲食禱告,意思是上
帝關心我們是否有食物。當上帝在耶穌基督裡取了人身體的樣式,我們就可以知道上帝認為身體是「成聖」的管道。任何藐視、輕忽、毀傷身體的教訓都是錯誤的都不是這段經文所要告訴我們的。
二、這訴求要我們為今日的飲食禱告
我們須先談到epiousion,不久前學者從古董上的碎片發現到這個字,這個碎片是一個婦人的「購物單子」,在某一項目旁加epiousion來表達日需的意思。所以「米」旁加epiousion,它是日需。鹽旁加epiousion,它是日需。但烏魚子旁不可加這個字,因為它不是日需。
這就讓我想到我極為忙碌的那個時候,我會寫一張「攜帶之物的備忘錄」。出外一天,我會提醒自己須帶老花眼鏡、聖經、講章、現金。兩天以上的,我須提醒自己帶換洗衣物。就像這樣,epiousion是求「一天之內生活所需」之物,不是「罕物」,是求「米」、「麵包」不是求「烏魚子」。
這個禱告教我們只求「今日」的日食,耶穌一定想到以色列人在曠野中食嗎哪的故事(出埃及記十六:1-21),上帝只給以色列人當天的食物,這個記載的重點不在「有沒有預備長久的食物」,而在不要「過分的掛慮」,要在生活中對上帝有信心。所以當我們這樣禱告:「阮的日食,今仔日互阮」我們是這樣求上帝:「當孩子放學回家,當家人都回到家時。當我們全家一同坐下,願祢不使我們的餐桌空無一物」。
三、這祈求是告白,維持我們生命的必需品都從上帝來
當基督徒唸詩篇一三九篇13節:「因為我的臟腑,是祢所創造的。」時。他是說,可見的一面,他是父母生的;但不可見的一面,是上帝造的。人只有從信仰的角度,才能看到萬物的起源來自上帝。
同樣的,一切的糧食可見的一面是農夫種的,但不可見的一面是上帝使之成立的,當我禱告:「阮的日食,今仔日互阮」是說一切生命的必需品都從上帝來。
那恥笑我們的這樣說:「上帝賜我食,賜我穿,賜我欠錢的m免還。」前兩句是對的,後句是不對的。
四、這樣的禱告在提醒我們禱告是行動的信仰
一個人如果作了這樣的禱告,就坐下來等食物掉到他手中,他一定會餓死。這樣的祈求是說祈禱和行動是同時並進的。我們求一日的飲食,那也代表在獲得一日的飲食這件事上,我們願意跟上帝同工。
這就如一個學生為他的功課禱告,但禱告完他從不願意預習與複習,您想他會有好成績嗎?像這樣,禱告和行動是一起的。沒有上帝,我們什麼也不能作,但我們不願努力跟上帝同工,上帝也不能為我們作什麼。
我們永遠要記得上帝的豐富和人的辛勞永遠是合在一起的。
五、當我們這樣禱告,是表示我們願意幫助缺乏的人
耶穌並沒教導我們祈求「日用的飲食賜給我」而是「日用的飲食賜給我們」,這世界的難題常常不是在供應生活的必需品缺乏。而是在分配上出了問題。這樣的禱告,教導我們永遠不可自私,我們可以藉著幫助比我們缺乏的人,協助上帝答覆人的請求。
這一波經濟的困難,很明顯地影響了我們週遭的人。我們教會內許多人也受了影響。有人因此沒有工作,有人因此沒有收入。當我們知道這些事,也禱告「阮的日食,今仔日互阮」,那表示我們願跟缺乏的人同想:「如何得到日用的飲食」?
《新使者》曾寫過陳老英長老,他是一位「會幫助缺乏日用飲食者的人」。
陳老英生於一八五九年,父親得怪病,因此散盡家業。宣教師Dr. Peter Anderson安彼得醫師醫治他父親,全家因此改信基督教。陳老英也因此去安彼得醫師處習醫,後來回嘉義開設「英安堂」醫院。日治時期陳老英成為限地醫(乙種醫師)。
他的捐獻記錄很多:(一)嘉義東門教會借他家聚會十二年之久(二)他奉獻支持鹿滿教會的成立(三)一九0四年、一九0六年嘉義大地震,他賙濟過很多窮人。(四)一九一四年林獻堂等人成立今天的台中一中,他是奉獻者之一(五)日治時期,長榮中學想立案成為官方許可的中式中學。須募集十萬元。此事在林茂生的奔走下,一九三一年十萬元的募集完成。慷慨奉獻者包括劉瑞山、李仲義、李道生、彭清約、吳秋微、陳老英。(六)他支持盧萬德長老的成長及習醫,他是一位將「阮的日食,今仔日互阮」放在禱告中,也放在行動中的人。
願我們常常用主禱文禱告,也常常思考它中間所含的信念。
推薦信息
瀏覽次數: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