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1 兒童主日學

2022/09/11 兒童主日學

2022/09/11兒童主日學

         哈雷路亞,讓我們用歡欣的心,以讚美及歌唱,獻上感謝與頌讚。謝謝上帝愛我們,謝謝上帝在禮拜天預備一切,使我們得以來親近、認識及享受更多的恩典。

因為疫情第二天延期的科學營來囉!我們繼續今年的主題「雲柱火柱永不離開」。這天,老師帶我們先用詩歌「在這裡」來活動活動身體。是的!主耶穌祢現在在這裡,我相信喜樂的江河在這裡,奇妙神蹟將顯明,天上國度降臨在這裡!

詩歌時間後,以文傳道帶大家復習埃及王子摩西的故事。上帝透過管理大自然的力量,用十災讓心剛硬的法老,終於答應讓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到上帝的應許之地自由地敬拜祂,不用再當埃及人的奴隸。但是當以色列人離開時,法老又後悔了,派出戰車、追兵追到了海邊,正當百姓不知道該怎麼辦時,上帝指示摩西舉起他的木杖,讓東風把海水分開,讓以色列百姓可以平安通過。正當埃及追兵也追進紅海時,上帝讓海水合起來,淹沒了戰車,再次拯救了以色列百姓。接著上帝頒布了十條誡命給百姓:
一、不可有別的神  
二、不可雕刻偶像
三、不可妄稱耶和華的名
四、當記念安息日
五、當孝敬父母
六、不可殺人
七、不可姦淫
八、不可偷盜
九、不可做假見證
十、不可貪戀

前四條誡命是我們跟上帝的關係,後六條則是我們與人的關係,看起來好多。但是耶穌幫我們做了整理,當有人問祂,最大的誡命是哪一條?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最大的,且是第一條誡命。第二條也如此,就是要愛鄰如己。」耶穌還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你們若彼此相愛,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謝謝各位哥哥姊姊用心設計了闖關遊戲,透過「十災」的元素:血流成河、青蛙呱呱、蝨子大開口、冰桶拼字、烏漆麻黑、擊殺長子等等關卡,讓孩子們對於上帝掌管大自然的能力更有印象。記得歡迎每週日早上10:10在教育館,都有更多精彩的故事、詩歌、遊戲等著你喔!

幼兒班

幼兒班分組時,詩芸老師先陪每位孩子分享上一週生活裡的事,聆聽孩子們想說的事。接著,詩芸老師帶大家來讚美!我們一起唱了好幾首詩歌:讚美的孩子最喜樂、美好的命定、我的聲音大有能力、主恩典、保護我的是耶和華。我們一起在讚美的歌詞中,將上帝的話語戴在頸項、刻在心版上,領受從天而降的祝福。

筱君老師講故事前,以文傳道用Google Earth讓孩子們認識地球。從台灣找到我們的教會,看到我們漂亮的禮拜堂和教育館,也告訴大家,教會鐵門上有馬偕乘船渡台的畫喔。再轉到地中海來找找"帖撒羅尼迦"在哪裡,因為接下來這一季,兒童主日學就要跟著保羅去旅行囉,敬請期待。

筱君老師預備了繪本《快樂山上的醫生戴仁壽》。1883125日,戴仁壽醫師(Dr. George Gushue Taylor)出生於加拿大紐芳蘭島(I. Newfoundland)的小漁村。戴醫師在巴拿都博士兒童之家兼差擔任住院醫師時遇見了護士瑪嘉麗小姐(Margery Miller),她與戴醫師志同道合,常鼓勵戴醫師堅持海外宣教行醫的理想。

1911年畢業後戴醫師隨即受聘為倫敦伍德福醫院的院長,兼任英國皇家醫學院外科醫師。這時,臺灣臺南的新樓醫院急需一名醫師,戴醫師立刻向教會申請前往臺灣。1911年的1115日,舉行婚禮的當天下午,戴醫師夫婦便啟程出發前往臺灣。戴仁壽夫婦扺台後,逐一解決傳染病、寄生蟲病以及各種外傷,名氣傳遍整個府城。戴醫師學習臺灣的語言,希望能和患者溝通。在工作之餘,著手訓練臺灣本地的醫療人員,他編寫了臺灣第一本內外科看護的專書,用台語文寫成的《內外科看護學》,於1917年刊行。

此時,戴醫師首次接觸到了癩病的病患,卻無法有效治療,他注意到患者被家庭與社會遺棄的困境。當時這種病被視為是天譴,病患除了生理的痛苦之外,也備嘗遭受疏離的煎熬,許多患者被迫住在豬舍牛圈中。在新樓醫院陸續有癩病患者來求診,戴醫師開始用心研究癩病相關的治療方法。1918年戴醫師與當時健康狀況不佳的夫人回到英國進修,並在1920年通過了皇家外科院士的考試。

1923年,戴醫師再次準備來台。這次他為了癩病作好了準備,他先到印度拜訪了當時癩病的權威,梅爾(Dr. Ernest Muir)博士。討論治療方式和藥物問題,也參訪了癩病療養院的設計與運作方式。在印度的癩園裡,他看到的是特殊的生活方式,癩病患者自己從事農作,自給自足,也在勞動中獲得快樂,這種工作治療的理念深深影響後來戴醫師自己親手設計的癩園--「樂山園」。

在尋尋覓覓許久,又經歷多重波折,最終戴醫師在八里找到合適的土地。但收購後地主唯恐癩病院造成土地價值下跌,又因缺少知識,民眾也害怕污染,連署陳情的勢力強大。但極為溫和的戴醫師極為強硬絲毫不予讓步,在他所堅持之下,反對方也受到意料之外的挫折。抗爭持續了一個多月,才由台北州知事出面調停。在收容人數上有條件的妥協,以及戴醫師對環境衛生的保證之下,癩病病院得以續建。

1934年的328日,癩園終於落成,戴醫師將此命名為「樂山園」。同時,戴醫師還是馬偕的院長,由戴夫人瑪芝莉女士兼任護理長和庶務,照顧園內67位病患大小事務及醫療,十分辛苦。後來,戴醫師辭去馬偕醫院院長的職務,全心全意把自己奉獻給樂山園和癩病的患者。1940年因二次大戰,戴醫師因外國人的身份被日本政府驅逐,被迫返回加拿大。

回加拿大,他們在多倫多的醫院工作。戴醫師心中所念念不忘的,還是臺灣的樂山園。1949國民政府來台,實施土地政策,樂山又幾乎被徵收放領給了佃農。許多勢力覬覦樂山園的土地,試圖把樂山園侵佔。戰爭結束後,戴醫師尋找了兩位癩病專家來繼任院長、副院長的職位。在1952年他隻身短暫的回臺灣宣佈人事變動,然後急忙回加拿大。因為戴夫人身體的狀況虛弱,隔年便病逝於加拿大。悲痛的戴醫師也生病,進入加護病房。

樂山園土地風波未斷,但戴醫師總在怖畏急難的時刻出現,四處奔走、爭取、斡旋,在病床上仍不斷地在政府與教會之間尋求幫助。當他最後成功的捍衛了樂山園的土地之後,衰弱且年邁的他,從基隆搭上了返回加拿大的船,只希望等待身體靜養,能夠再次回到臺灣。不料,船離開基隆碼頭後,在經日本往加拿大的船途中,戴醫師便因急性盲腸炎病逝。按照遺願,他的骨灰從日本運來臺灣,長眠在他念茲在茲的樂山園裡。(資料來源:樂山教養院緣起)

樂山園不久後退下了癩園的任務,轉型成為療養院,目前接待照顧了許多位弱勢家庭的重度身心障礙者。士林教會設教130週年系列活動中,邀請了樂山園院生來舉辦作品展,我們能在教會的教育館1-2樓看到他們費時、用心、努力所繪出的畫作。

幼幼班在故事時間後,也一起去欣賞這些美好的作品,來學習品味上帝創造的美好心意。請一起來認識、關心,讓上帝的愛從士林走進樂山園

下週,期待繼續在兒童主日學看到大家。In Christ.

分享此文 ➤

瀏覽次數: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