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主日學2021/08/15
兒童主日學2021/08/15
2021-08-20
2021/08/15兒童主日學
親愛的孩子們,轉眼間,我們進入線上兒童主日學第十三週囉。
這一週的主題是來台灣的傳教士。老師們要向各位小朋友介紹,一位在台灣宣教史上最具影響力、亦是首位到台灣宣教的加拿大長老會傳教士-馬偕博士。
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 — 1901,又譯偕叡理),台灣人用“黑鬚番”稱呼。娶台灣人為妻,講得一口標準流利的台語。28歲那年,經過廈門、汕頭、高雄、台南等地,於1872年3月9日來到滬尾(淡水),他在日記裡寫下:“約下午三點,船進淡水港靠泊,我心激動,於是我立刻明白就是這個地方了,過去從未有人在此宣教,感謝主!”
直至他於1901年6月2日因喉癌去世,終身都沒有改變他對這塊土地的熱愛。作為上帝忠誠的僕人,他是台灣北部基督教長老會的創辦者,被認為是台灣基督教教育和醫療宣教的先驅。今天,我們就要透過觀賞士林長老教會兒童劇團於2013年的演出,認識馬偕來台宣教的故事,以及士林長老教會的歷史。
穿越時空遇見你/士林教會兒童音樂劇團
團 長:黃百加老師
導 演:黃冠傑
編 劇:林伯珊老師、楊晴媚長老
藝術總監:張平平老師
音樂總監:張箴言
1844年3月21日,馬偕出生於加拿大東部安大略省牛津郡,從小深受海外傳教士事蹟的激勵,10歲立志要成為一位傳教士,前往異國宣教。他先後到多倫多、普林斯頓神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深造。1871年10月19日,馬偕離開了家鄉,他一路經過日本、香港、廣東及廈門,最後終於在12月30日抵達台灣的打狗(高雄)。這裡並非他原計劃中的目的地,但如他日記所述:“好像有一條無形的缐,牽我到這美麗之島”。
1872年3月9日,馬偕陪同李庥牧師牧師南下到大社(今台中豐原),沿途考察自己要傳教的地區。馬偕回到淡水就租了房,作為傳教的據點,而為了更流利地與居民溝通,他找了一位牧童每天練習閩南語。經過五個月苦練,馬偕終於站上講台,用閩南語向民眾傳教。
馬偕的宣教,是持續不斷地旅行,腳程遠達台灣中部的埔里和日月潭;一年內兩次登大雪山,以冒險家的精神深入高山原住民禁地,到南部平埔族村落;他曾越過三貂嶺進出宜蘭20多次,甚至遠至花蓮數次;他也出航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等北方三島,甚至在龜山島建立教會,這些都是外國傳教士極少到達的地方。馬偕不僅是偉大的宣教士,也是偉大的探險家。他在台灣共創設60間教會(包含士林長老教會,原名八芝蘭教會),並培養台灣籍傳道師60人,台灣籍聖經宣道婦24人,受洗者約3,000餘人。
馬偕訓練台灣本土人才,他到淡水不到半年,已經有十多位學生在他家中生活和讀書,這些學生藉著馬偕所提供的西方知識,大大拓展了視野。來台最初八年間,馬偕成功培訓出21名學生,他們成為前往各地傳遞福音的種子,以及協助創設新教會的幫手。直到馬偕1880年返回加拿大述職時,提出在淡水設立學校的計劃,透過當地報紙發起募款,獲得建校經費。
返台後,馬偕親自設計督工建造牛津學堂,比劉銘傳的“西學堂”(1887)更早,是台灣新式教育的搖籃。除了聖經和神學之外,也教授社會科學(歷史、倫理等)、自然科學(天文、地理、植物、動物和礦物等)、醫學倫理及臨床實習、體育和音樂等,還有野外實地授課、醫學臨床見習、傳道工作實習,甚至有畢業參觀旅行。學生經過三年的培訓後,畢業前往各地教會服務,成為當時台灣最重要的神職人員養成中心。
1901年馬偕博士逝世後,牛津學堂改名為“台北神學校”。1914年台北神學校遷往台北雙連,舊址改為淡水中學,日後再發展為 “真理大學”;而台北神學校則於1956年遷往台北陽明山嶺頭,並改名為“台灣神學院”。馬偕看到台灣社會重男輕女觀念,希望通過傳道及教育提高婦女的地位。1884年創辦 “女學堂”,開學時僅有45名來自宜蘭的噶瑪蘭平埔族女子就學。女學堂免學費,並補助旅費、膳宿、服裝等,台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便是其中的學生。後來,被日本人強制接管,於1938年改名為“淡水高等女學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更名為“純德女中”,再與淡江中學合併成“私立淡江高級中學”。
當時台灣瘧疾流行,馬偕免費贈送特效藥奎寧,也替牙痛的人拔牙(他和學生一共拔了2萬1千顆牙齒)。此外,馬偕引進了公共衛生觀念,鼓勵除雜草、清水溝,以預防傳染病的流行。他為台灣引進大量的醫療資訊,1879年成立“滬尾偕醫館”。馬偕牧師雖然醫療知識豐富,但並非執照醫生,他邀請淡水海關稅務司所聘的洋醫生到偕醫館駐診,並請本地漢醫為助手。他先後請來五位外僑醫生主持“滬尾偕醫舘”,對台灣現代醫療有不可抹滅的貢獻,尤其是馬偕博士和林格醫師於1879年在醫館解剖一名因呼吸道致命的水手,而發現了肺蛭蟲寄生人體,是全球首例。到1912年,紀念馬偕在台宣教40週年,醫療中心才移到台北馬偕醫院現址。
馬偕發現台灣蔬菜種類並不多,從國外輸入蔬菜種子,如蘿蔔、甘藍菜、蕃茄、花椰菜、胡蘿蔔、高麗菜、甜菜和西洋芹菜等,普遍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由於馬偕博學,蒐藏、保護台灣的文物。他在1893年第二次返回加拿大時,曾運走600件台灣民俗文物,其中三分之一代表原住民文化,三分之二代表漢人文化;這些文物被加拿大多倫多安大略博物館所珍藏。在北美洲所有博物館中,以此博物館收藏了最多的台灣文化。
馬偕以所鍾愛的美麗淡水為家,一生認同這片土地。1878年5月,他娶台灣五股人張聰明為妻,成為台灣的女婿,他們育有兩女一男,姊弟三人辭世後也都葬於父母身旁。1901年6月2日,馬偕在淡水家中安然去世,享年57歲。家人遵從其遺囑,將馬偕安葬在他 “最後的住家”(淡水砲台埔)。馬偕特別交代不要安葬在“淡水外僑公墓”,因為他自認自己是“台灣人”。在台灣將近30年的宣道生涯中,他積極進行傳教、醫療、教學和文化交流等工作,從未因政局的變動而改變心志,他憑藉著“寧可燒盡,不願朽壞”的精神,將他的一生獻給了台灣人。
(1885年馬偕全家福)
資料來源:
淡水基督教長老教會網站
馬偕紀念醫院網站
中華民國內政部宗教資訊
台北市文化局
聯合差傳宣教士故事:馬偕
女學堂/台灣女子神學院
馬偕著,《台灣六記》。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馬偕著,《福爾摩沙記事:馬偕台灣回憶錄》。台北:前衛,2007年。
陳宏文,《馬偕博士日記》。台北:人光,1996年。
Marian Keith,《黑鬚番》。蔡岱安譯。台北:前衛,2003年。
鄭仰恩編,《宣道心,台灣情——馬偕小傳》。台南:人光,2001年。
林昌華編著,《來自遙遠福爾摩沙》。台北:日創社,2006年。
管其謙,《馬偕》,華典。
金句:「不要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做信徒的榜樣。」(提摩太前書4章12節)
問題:
- 馬偕博士用什麼方法幫助宣教?(醫療)
- 士林長老教會以前的舊名?(八芝蘭教會)
任務:大家知道士林教會的馬偕圖像在哪裡嗎?馬偕坐船上岸的意象圖,就在很顯眼的地方。歡迎大家在9月5日以前,來教會前面和馬偕博士,以及士林教會的歷史圍牆合照!上傳到各班的群組,即可獲得三點喔!
耶穌說:「讓小孩到我這裏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接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絕不能進去。」於是他抱著小孩子,給他們按手,為他們祝福。(馬可福音10章14至16節)。
暫停實體聚會期間,士林教會各場禮拜線上直播的時間表與連結如下,邀請每個家庭,一起參與在家預備心,享受主的話與恩典。願大家都平安!
**兒童主日學9月份開始兒主實體聚會,目前仍維持線上參與兒主聚會。
**9/5是升級禮拜,請大班畢業、升小學一年級的新生出席禮拜,接受牧師的禱告與會眾的祝福,謝謝。
【士林長老教會主日禮拜】
第一場華語禮拜 9:00-9:40 am
第二場台語禮拜 10:30-11:20 am
線上直播
【士林長老教會禱告會】
每週五8:00-9:00 pm
線上直播
【士林長老教會兒童主日學】
每週日10:00-10:30am
線上直播
【士林長老教會家長小組】
每週日10:45-11:15am,於幼兒班家長群組。
瀏覽次數:207